读懂了清明,便理解了生命。在为逝者流下思念的泪水时,人们更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爱与希望。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4月1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传递生命之火,点亮希望之光”的“云追思”会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器官捐献者家属及移植受者,与现场一身白衣的医务人员,通过网络,隔着屏幕,共同献上对捐献者的追思与敬意。据了解,这是广东地区首个为大爱器官捐献者举行的云上追思活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丘小红、林伟吟、张阳
每天,仍有六万多人在等待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1日,全国累计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3163635人,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667例,捐献器官99322个。
据统计,尽管全国每年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近2万例,但全国每天等待肝肾心肺大器官移植的病人仍大约有66960人次。
现场:百名捐献者姓氏组成硕大“爱心”
“云追思”活动包括线上缅怀、分享感言、为捐献者祈福、献花环节。当一颗由113名捐献者姓氏及捐献编号组成的硕大爱心出现在现场大屏幕上时,医务工作者及现场家属依次向捐献者们献上白色的菊花和玫瑰,并举行集体默哀仪式。
远程参与“云追思”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教授表示,器官捐献能让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获得新生,让逝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个过程中,不仅传递着爱心与温情,更是检验着一个国家文明与法治的成熟度。
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教授也应邀到场带领医院器官捐献团队的年轻医务人员宣誓:“我自愿从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救死扶伤,为生命接力;不畏艰辛,努力挽救更多危重病患!”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纪念方式,铭记、歌颂在生命之旅的终点无私奉献的器官捐献者,同时向深明大义、默默支持的捐献者家属们致谢;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器官捐献,传播爱的力量。
移植受者: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48岁的移植受者代表袁先生,带着妻女来到追思会现场,一同向为自己捐献肝脏、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好心人献上敬意。
“别看我脸黑黑的,其实我康复得很好,(脸黑)是因为我出院回家后经常晒太阳。”袁先生有多年乙肝病史,6个月前,停用抗病毒药物后的一次不慎受凉,导致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器官移植前,袁先生全身蜡黄、皮包骨头,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之时,他为自己留下了一段视频,对着镜头拼尽全力地说:“我要活下去!”幸好,他很快等到了适合自己的肝脏。
袁先生还为身体里的“他”写了一封信:“感谢捐献者及家属的大爱无疆,我才有机会继续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好好地和‘他’一起快乐走下去。”
移植受者张女士则在家中,通过屏幕分享自己重获新生的感悟。她渴望当妈妈,在第9次尝试人工受孕时,由于患有乙肝多年且没有规律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出现肝功能衰竭并发生门静脉血栓、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唯有接受肝移植才可能挽救她的生命。“非常感谢捐献者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移植团队给予我的第二次生命。”张女士说,今后一定会积极回馈社会,报答捐献者和家属的大爱,继续传递“生命的火光”。
捐献者家属:为亲人自豪,盼他来梦里
“在这个场合,我特别想念我的父亲!我还记得那个早上,父亲安详地离开人间,医务人员陪我一同将他送入手术间,完成生命之火的传递。”捐献者家属赵先生动情地诉说。他由父亲独自拉扯长大,刚步入社会的他还没来得及孝敬父亲,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因为有了器官捐献,他感觉“父亲正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他的心脏还在跳动,眼眸还在注视着我前行”。他情不自禁地透过屏幕,向移植了父亲器官的人致以祝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职工老段也是一位器官捐献者。当天,是他离开人世间的第728天。女儿小段的一席话,让现场不少为人子女者感动流泪。
“爸爸,我好想你!虽然你已经离开我了,但是我握着手、闭上眼睛,还是能感受到你粗糙手掌的温暖,我的脑袋里还是能浮现你干瘦的身影。你好像不愿意来我的梦里,唯独几次也不让我看清你的脸,但你的声音是如此清晰,一遍遍叮嘱我要坚强、要独立。我知道你担心我,我现在很好,我会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家人,但是,我好想梦到你,请你多多来我的梦里吧!”小段回忆起两年前做出的捐献决定,感谢医生护士们曾竭尽全力地救治父亲直至生命的终点。
小段为爸爸感到自豪,“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医者说
“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如果没有爱心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主任刘超教授代表该院医务工作者,向慷慨捐献生命礼物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
该院2017年组建器官捐献团队,截至3月23日已经有113名大爱捐献者完成捐献。他们传递出的“爱心之火”,帮助546名患者重获新生,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