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29日,一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数次发生了心跳骤停。转移过程中,来自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麦霭琦及医生承受着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和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其进行抢救。其中,麦霭琦跪在转运床上反复多次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次又一次为濒临“死亡线”患者输送生命“泵力”,最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通讯员陈奕彤、王宇程
心梗患者心跳频骤停
3月29日,王生(化名)感觉胸口疼痛,随即到上佳市门诊部就诊。据院方介绍,就诊时,王生测得血压148/80mmhg,心率66次/分,彼时,接诊医生立即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迅速将患者心电图发到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交流群里。
据介绍,医院心血管内科及急诊科医生立即会诊,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胸痛患者,结合患者血压低、全身大汗湿冷的身体状况,符合心梗后心源性休克的表现,病情十分危重。
随即,该院急诊科立即派出急救车前往接诊。与此同时,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迅速启动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而通过救护车上“远程动态心电图”技术,监控观察患者心律,介入医疗团队随时待命。
院方表示,当时,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很关键,而尽快开通梗死的血管是患者目前最需要的治疗。
然而,在接诊时,医院医生发现患者面色青紫,随后呼之不应。当时,急诊科医务人员迅速行动。急诊科护士麦霭琦见状,直接跪在转运床上反复多次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经过心肺复苏和除颤后患者终于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随后将患者抬入救护车中。然而,在转移过程中,患者又突然再次出现室颤,情况危急。
护士紧急施救
“当时为了救人,让患者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救护车内的医生负责电击除颤,我就负责胸外心脏按压。”负责转送该名心梗患者的麦霭琦回忆称,患者心脏骤停的情况反复,过程中数次需要心肺复苏和除颤。
“当时就想着,一定要让患者顺利送往医院介入室,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麦霭琦说,转移过程中,每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医护们都会紧绷神经,全身心投入患者抢救中。
在狭小救护车内的麦霭琦承受着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和极大的心理压力。身高只有一米五二“小个子”的她,每一次的胸外按压都用足力气,确保按压有效。“要保持每一次胸外按压深度为5到6厘米,一分钟达到100到120次的频率,是十分消耗体力的。”
最终,从医护人员接诊直到进入介入室,麦霭琦和医生共进行了5次电击除颤、4次胸外心脏按压,稳定了患者生命体征。
医护合力,一次又一次为濒临“死亡线”患者输送生命“泵力”,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虽然当时情况惊险万分,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麦霭琦说。
进展:患者已转入通普病房治疗
据院方介绍,当时,患者通过胸痛“绿色通道”从救护车直达导管室,抢救的接力棒交到心血管内科。
而院方的介入团队早已做好手术准备,迅速为王生进行下一步救治工作——急诊冠脉造影术,找到“罪犯血管”,植入支架,终于将堵死的前降支开通。据悉,当时,造影血流已经恢复到了3级,血压也逐渐稳定,患者胸痛胸闷症状基本缓解。
记者昨日从该院获悉,当时,该名心梗患者术后安全返回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观察。目前,患者恢复中,已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院方表示,患者脱险离不开医院多科室医护的协作和专业医疗服务支撑。据悉,日前,该院通过了广东省胸痛中心第十三批(2021年第一批)胸痛中心验收,并推荐参加国家胸痛中心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