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优待善行者,让慈善之城更有温度

  3月30日,《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根据条例,广州将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制度。未来在求职、提出困难救助申请等方面,慈善记录良好者或可享优先权。

  慈善事业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广州不断在慈善事业上发力,持续以“慈善为民”为核心,有效拓宽了公益慈善服务群众的渠道,形成了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善治”平台,营造出“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浓厚氛围。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广州打造慈善之城的经验充分说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慈善组织数量也是评价一个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广州市共有慈善组织189家,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条例》明确提出,要鼓励设立慈善组织,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成立慈善行业组织,为它们租赁场地、使用配套设施等提供便利;慈善组织还可依规向财政部门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制度引导、政策扶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涌现出来,由此不断壮大慈善力量、丰富项目品牌、普及公益理念。

  慈善事业的发展要乘上互联网的东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大量慈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但与此同时,网络慈善监管责任主体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规则不完善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慈善形式,《条例》体现了包容审慎的原则。比如,其中规定既要支持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发、运营募捐网络平台,又要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民政部门要依法对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开展公开募捐等行为进行监管,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等。

  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需“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人人慈善”“随手慈善”“指尖慈善”正在成为潮流,公众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意识持续提升。秉持“好人好报”的朴素观念,《条例》既有正面激励,也有负面惩戒。比如,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有良好慈善行为记录的应聘者;违法开展公开募捐和个人求助,最高可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罚款20万元。正面奖励能很好地激励人们争做慈善,让慈善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对骗捐等行为“违必管,惩必严”则能让《条例》长出“牙齿”,增强约束力。

  聚社会之智,集众人之力,慈善之城建设必将更有温度、更有态度。

  (刘琛)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区街·国际
   第A10版:湾区·揾食
   第A11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生活周刊 时尚
   第A15版:汽车
   第A16版:地产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科技成果转化应“利”于科研人员
优待善行者,让慈善之城更有温度
美丽广州
确保中小学招生与竞赛“脱钩”
“证”绩斐然能证明什么?
孙小果为谁“双眼含泪”?
入围奖作品公布
新建住宅限高,兜底居住安全
别让竞价排名成“天价搬家”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