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这种“大锅” 越地造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越式鼎”

  岭南寻根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文\图)“这种鼎起源于岭南地区,被称为‘越式鼎’,与中原地区的铜鼎在造型上有所区别,如鼎足为扁三角形,中原地区的鼎足为圆形。南越王墓也有出土,反映了南越国青铜冶炼水平”——这段文字,出自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主体陈列中“越式鼎”的展览说明。这件1954年于建设新村汉墓出土的铜鼎,看上去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纹饰,似乎朴素得有些过分了。但在20多个世纪前的那些日子里,它一定是某位本地人的案上之物,是一段家居生活的相伴者。如此久远的时光,能穿越而来,让我们看见,已是缘分。

  “越式鼎”一词,最早是著名学者俞伟超在研究楚文化时提出的。但他并没有对之进行明确的定义和专门的说明。从考古发现来看,它与我国南方代表性的考古遗物几何印纹陶的分布区域大体重叠,被认为是当地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它的细分类型也有好几大类,具体到每个个体发现更是各有不同。这也很正常,所谓“越”,在当时实际涵盖了“自交趾至会稽七 、八千里 ”,也即今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在内的广大区域,“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如此广大的地域内不同族群使用的器物,即便同源,也难免有差异。

  总体来说,“越式鼎”应当指越族分布区域内,由古越族率先铸造和使用的鼎。一些学者认为,它早在西周早、中期即已出现,下限可以延伸到汉武帝统一岭南之后,在中国东南地区流行时间长达约八百年。

  有学者以浪漫的笔触写道:“(越式鼎)不仅反映出古越族分布区内各区域地理因素、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和演进历程等的异同,是古代越族文化进入中华大家庭最后阶段的历史缩影,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越族文化与中原地区商周文化、江汉地区楚文化、江淮地区徐、舒文化等性质各异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里收藏的“越式鼎”也有很多,馆方介绍:“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器500多件,它们大多具有地区文化特色,应是本地生产的。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它们器形高大,平底直足,“岭南越族在周代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国青铜冶炼的最高水平。”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经济
   第A9版:湾区
   第A10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1版:美术大观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教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百年风华,看丹青画卷谱红色史诗
这种“大锅” 越地造
遗忘并不存在
春山可望,弯路藏幽
走起!比“云道”更长的“粤环”步行观光道,连起新旧中轴线美景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