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多有顺利且成功的求学历程,大多积累下了成熟、成体系的学习经验。部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校园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编外教师”。这也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老师和家长本是目标一致的合作者。可是,现实中,一些老师和家长却相互抱怨颇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对各自教育责任的边界认识不清,导致行为越界,矛盾频发。
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来辅导孩子本来没问题,但如果质疑教师授课内容,干涉学校教学,这就“捞过界”了;而一些教师非要让家长批改作业、到学校看晚自习课,则是将自己的教育责任强加给了家长,也是责任不清的越界行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分工,相辅相成。家庭教育侧重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是个性化的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社会化的教育。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正因为这样,家校合作也一直备受重视。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是为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不是模糊边界,相互干扰。家长越俎代庖对学校教学指手画脚,会让老师无所适从,乱了阵脚;而老师对家长瞎指挥,也会对家长造成困扰。
教育需要各方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理性、克制地守好自己的边界,既不越界,也不缺位,只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