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邓柱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一年之计在于春。2021年开春之际,农业农村领域传来了两件大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层面成立乡村振兴局。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为乡村振兴开新局、谱新篇送来了“东风”。在佛山顺德,“青田范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生动注脚,是全国三大典型乡建案例之一。
千石长街、更楼晚望、荷塘香韵……走进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小组,“青田八景”映入眼帘——自2015年起,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因地制宜,在这里践行乡村振兴的“青田范式”,挖掘和再现乡村价值,目前成效卓著。“青田范式”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政府+高校+基金会+村民”的运作模式多方联动。“沉下心来扎根乡村,建设家园。”渠岩表示,在多方合力下,正探索出一条复兴乡村文化与信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佛山顺德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用心、用情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第三条路” 以温暖力量持续推进艺术乡建
当车辆驶入青田村小组后,你会发现村头的停车场有一个环形标志。据了解,为了“拯救”村头的两棵老树、不打破原有的自然秩序,渠岩用这种方式展现尊重自然的初心。
青田,是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下辖的一个村小组;渠岩,是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教授驻村,会给青田带来怎样的蝶变?五年多以来,渠岩以一股股温暖持续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事实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渠岩乡建的思想。作为一名前卫艺术家,渠岩把自己的艺术理想扎根于乡村。山西许村,是渠岩进行艺术乡建的首站。2007年起,渠岩致力于用“艺术推动村落复兴”和“艺术修复乡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许村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艺术村及艺术家创作基地,成为研究中国乡村运动以及艺术修复乡村的重要现场。
2013年,广东工业大学组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渠岩任所长。2015年底,在多方的牵线搭桥下,渠岩来到杏坛青田,并在这里开始新的艺术乡建实践。自此,“北有许村,南有青田”成为渠岩探索艺术乡建的生动注脚。
然而,刚到青田时,渠岩却“卡了壳”,并不被村民接纳。在乡建领域颇有名气的渠岩并不主张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打造网红式的乡村,“乡村需要的是修复、疗养,而不是大动干戈的手术疗法。”渠岩表示,“我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扎根乡村,帮助乡村解决实际问题。”而青田,正是渠岩实现这一目标的“试验田”。
“渠教授是青田的福星!”青田村民刘瑞庆说,在渠岩教授的鼓励下,他重新梳理的“青田八景”,活化乡村的同时注入文化的力量。刘瑞庆说,摒弃大拆大建的思维,以修复乡村的理念振兴青田,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多方联动 深耕乡村总结提炼“青田范式”
老民居得到活化,桑基鱼塘得到恢复,乡村生态得到改善,“烧奔塔(成人礼)”等传统习俗的深层意义得到重新挖掘……让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渠岩倡导和发起的“青田范式”正在一点一点地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让村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发展的美好未来。
走进青田,这里保留着原始的“青田八景”,古建筑的外观也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了修复,现代文明的气息似乎并没有“侵蚀”这个乡村。“最好的建设就是不建设,这是针对建筑的外立面来说的,青田要从根上进行培育,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渠岩“温暖持续的力量”的表现之一,而渠岩进一步将之概括为“青田范式”。
据了解,“青田范式”,是渠岩在尊重青田乡村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思考如何与当今社会相链接,来构建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其包括九大脉络,涵盖青田的历史、经济、自然、环境、农作、民俗等,通过多主体联动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推动实现“复兴乡村文明,重构乡村价值,保育乡村文化,实现本心回归”。
值得关注的是,“青田范式”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政府+高校+基金会+村民”的运作模式实现多方联动,让乡村振兴实现多方共赢。在2016年3月,顺德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成立,此举旨在积极推动顺德地区的乡村建设。在成立大会上,榕树头基金会、杏坛镇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共同签订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并决定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
次年,在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上,渠岩根据自己十年的乡村建设经验,在青田提出了中国乡村建设新理论,并正式向社会发布《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据了解,作为艺术家,渠岩召集了人类学、社会学者参与团队调研,深入了解青田的脉络,用一年的时间将“青田范式”总结并提炼。
在渠岩看来,他和团队基于对乡村价值的判断提炼出“青田范式”九大脉络。在此基础上,渠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乡村艺术建设。“这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也是乡村文明的价值所在。”渠岩说。
“再造”家园
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振兴乡村
农历八月十五的“烧奔塔”,是青田保留的珍贵民间传统习俗,寓意着村中代代繁衍不息,风调雨顺。每逢中秋佳节,青田各家各户会将收集而来的水松枯枝等燃料,放到奔塔内燃烧,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送走厄运与疾病等。
2020年,“烧奔塔”被列入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承地方风俗之外,乡村振兴为这个传统习俗赋予特殊的文化含义,此外还融入“成人礼”仪式——青年们潜入河塘挖淤泥堆奔塔,接受考验,还要进行庄严宣誓,表达不负人生、成家立业的担当和信心。在渠岩的策划下,杏坛青田重新挖掘出活动的文化内涵,重现青田成人礼仪式,让社会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建乡土社会道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杏坛镇政府支持下,青田已启动建设“奔塔公园”。榕树头基金会秘书长杨子源告诉记者,“奔塔公园”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将成为青田传统民俗“烧奔塔”的文化展示区,让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艺术力量的推动下历久弥新。
实际上,作为社会公益组织,榕树头基金会为政府和村民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青田乡建实践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2017年,佛山市政府提供专项资金2000万元,结合区、镇资金共同推动村落污水处理、文物修复、文化保育、环境整治等工作逐项落实。
随着“青田范式”的深入推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乡村。如今,北大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广东工业大学青田学院、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已落户杏坛青田。更重要的是,当地村民的家园意识正逐步增强。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在顺德杏坛龙潭村青田小组举行。在专业模特的带领下,六旬老人们大胆走起了“猫步”,神采奕奕;时尚“走秀”与乡村特色相结合,别开生面!“青田范式”通过多方联动,艺术赋能为乡村添活力。
“村民的表现超出了我的期待!”渠岩表示,“青田范式”的最大亮点在于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和村民的家园意识,让村民在自己最熟悉的乡间,自信地告诉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村民的剧场,让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走出最自信、最美丽、最坚定的步伐!
艺术乡建之路正在拓展。据悉,青田将活化原来的旧工厂,将其打造成当代艺术园区,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点,辐射青田及广佛深周边城市。渠岩说,“沉下心来扎根乡村,建设家园,我不是在做项目,而是将乡村作为一个时代的作品进行精雕细刻。”目前,以青田为核心的艺术乡建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