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的“文艺之美·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摄影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作为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的相关活动,“文艺之美·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活动根据舞蹈、美术、文学等八个文艺主题,邀请各个领域的文艺家和学者专家来到展览现场举办八场专题活动,此前已分别举办了两场主题为舞蹈、音乐的文艺故事会,活动将通过揭秘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追寻文艺百年的红色记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
重温革命影像
共同追溯红色记忆
南粤大地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片沃土总能率先吸取海外先进的技术,孕育出本土文化的风潮。早在1844年,广州南海人、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先生发明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启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先驱摄影家沙飞、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红色摄影家,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留下珍贵的影像和历史瞬间。
“红色”是广州文艺的底色。在活动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杜江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广东人在解放区摄影及新中国摄影中的贡献。解放区摄影事业(简称“红色摄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要由军队摄影工作者开创建立起来的。其中,沙飞是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和摄影队伍真正的核心。他与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籍摄影家为记录这一时期珍贵的战争影像,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砥砺前行。
活动现场也邀请到了沙飞先生的长孙王平先生来到现场,他在发言中感慨道:“父辈没有教我摄影,但是我身体里流淌着摄影的血液。我爷爷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相机为武器,记录下那段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历史。回看他当时拍下的照片,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所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珍贵生活照首度公开,感受钟南山的温度和高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邀请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钟南山院士之子钟惟德,他以亲人的视角,以照片为载体向大家分享钟南山院士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其中很多照片为首次公开。
疫情初期,一张钟南山院士“乘餐车去武汉”的照片曾在网络上热传。照片中,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乘高铁毅然赶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镜头记录下他在高铁餐车准备材料太过劳累而闭目休息的瞬间。
钟惟德透露:“钟南山院士一直亲自准备各类资料。如果第二天要对媒体或社会发布的话,他会亲自做一些一手资料的采访,无论是在高铁上、汽车上还是在办公室。前几天他还问我能不能找到我们国家春节出游人数和消费额等数据,来探讨现阶段的抗疫情况。”
用接地气的手法记录广州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的摄影艺术事业如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广东省、广州市先后成立了摄影家协会,并积极地在市民群众中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影响广泛的摄影活动、展览、学术研讨交流等活动。
“老城市新活力”是时代课题,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城市新的源泉动力。如何能够记录下城市的变化,用影像去讲好广州这座极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拍摄广州城市近50年的资深纪实摄影师黄亦民将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他提到,“我从1968年开始就喜欢纪实摄影,拍了几十年广州的景象。在拍广州城的时候我不追求‘唯美’,我追求‘唯实’。我觉得用一种接地气的手法去记录广州是最好的,也把我自己对广州的情怀寄托在图片里。”
现在,广州的摄影家们通过拍摄身边的大小事,记录下广州大大小小的变化。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廖宁在讨论中表达他的期待:“前辈摄影家在条件艰苦的红色年代,都能够拍摄到那么多经典的照片,现在的摄影师比过去拥有更好的器材,如今在记录城市变化,把握时代脉络上,广州摄影人也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