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近年来,白云区推出“人才+”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产才融合、科技助力,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2019年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白云区获评“优秀”等次,位列珠三角片区第三,全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116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通讯员钟晓东、梁德胜
“党建+人才” 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
白云区实施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村(联社)后备人才三年培养计划,以“配强队伍、提升能力、优化结构”为目标,建设乡村振兴头雁队伍。选派35名优秀科级干部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安排22名85后年轻干部参与镇街班子分工蹲苗培养,取消58人参选村社“两委”干部资格,撤换调整25名学历低、能力差的不合格书记,公开招聘166名大学生村级组织员,择优遴选村级后备干部2672人。
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全覆盖建立一村社一大学生名单2.7万名,逐人造册、逐村建档,形成区、镇、村三级人才库。依托镇街党校、村(联社、社区)分教点和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对村干部的轮训,每年对村干部开展不少于3天的集中培训,并修满90个学分。积极推动“羊城村官上大学”,累计选送1554名基层党员干部进修。
“产业+人才” 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制定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紧密对接中心城区人才、产业、资金和市场优势,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发展,形成了集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
2020年上半年,白云区为464家企业引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人才484人。推动建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示范性合作社15家,认定白云区家庭农场60家,建成8个市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和3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打造江高镇鹤岗村鲜花电商、寮采村世外桃源、流溪湾丰华园、人和空港文旅小镇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典型。
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举办“零距离招聘会”19场,引导118家企业与118村自愿结对帮扶,签订帮扶协议132份,投入帮扶资金约5035万元,提供村民就业岗位2905个。
“科技+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推进乡村振兴科技计划,推动创新技术、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农村集中。实施“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全区105名农村科技工作者成功备案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已立项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支持30个村。与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专业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对接关系,引进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市甘蔗糖业研究所)副所长安玉兴等9人挂职到乡镇参加专项工作,聚焦“一村一品”布局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已开展15个科技帮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