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广州市番禺区潭山村“剃头佬”许豪昭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山村理发店 浓情暖街坊

许豪昭在理发店给孩子剃头。

  道德模范专题

  潭山村有一位闻名乡里的“剃头佬”,他叫许豪昭,他的理发店不用电吹风,也没有发廊洗头、造型服务,却凭借一手剃头好手艺和10元理发的平民价格备受街坊喜爱。

  在潭山村开店40多年,街坊们亲切地喊他“剃头昭”。站上一线为战“疫”人员解决“头等大事”,许豪昭去年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没有店名却远近闻名

  “剃头昭”的理发店位于潭山村玄字西一街8号,门面有点破旧,连招牌都没有。进入店内,昭叔正在给一位小朋友剃头,后面还有两三个人排队。店内白灰墙皮大片脱落,露着墙砖,陈设更是简单——一把铬铁躺椅、两张被坐得发亮的花岗岩石凳,一块镶在墙上的玻璃镜和一个长条工作台。台上摆着手推、电推、剃刀、剪刀、海绵块、梳子等几样传统理发用具,没有电吹风,没有洗头床,更没有电发和染发等服务。

  店面虽然简单,但这家小店却名声在外。“不仅潭山村一带,东涌、市桥的街坊也会过来剪发。大家都称赞昭叔手艺好,且在这里剪发可以找回童年记忆。”住在他附近的街坊华哥说,昭叔的理发店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剃头昭”的招牌早就挂在老街坊心中了。

  潭山村把小孩出生后剃的“满月头”和“1岁头”看得非常重要,很多家长会带上小孩找昭叔剃头。因为小孩的头皮嫩,如果弄破了会被家长骂,所以理发技术必须过硬,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儿子和两个孙子都是昭叔帮忙剪的‘满月头’和‘一岁头’。因为他手势好,我非常放心!”潭山村街坊芬姐说。

  93岁的许伯,是昭叔理发店的常客,他坚持每周来找昭叔整理一下西装头、刮脸,如一个老朋友多年的约定,像是一种仪式,一种默契。

  街坊劝涨价才涨至10元

  昭叔的理发店内玻璃镜子上贴着一张红纸——“剪发十元”,这个价位极其亲民。其中,服务还包含刮面、刮胡须,这些都是昭叔的拿手技艺。更早的时候,昭叔剃一个头3元,慢慢升到4元、5元,后来是8元。前两年,很多街坊都劝昭叔升价,但他依旧保持贴着“理发8元”的纸条,今年春节前夕才升至10元。

  价格亲民,服务却不打折扣。昭叔剪一次发至少需要15~20分钟。“首先要在客人脖子涂爽身粉,随后剪发、刮面、刮胡须。我一般不给人洗头,除非客人有要求。”昭叔说,每天约有8~10人前来剪发,他月入2500~3000元。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早上都准时6时开门迎客,全年无休。

  靠着过硬手艺,昭叔的理发店已走过40多个春秋,也成了潭山街坊生活的一部分。今年80多岁的欢婆婆是昭叔的老客户,她说,自己年轻时的长辫子就是在昭叔的理发店里剪短的,此后,她就帮衬昭叔剪头发直到现在。

  带孙子过来剪发的芳姨说:“在我们村,说起剪发,首先想到的就是‘剃头昭’,没有其他人。”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一晃40多年过去了,可每次走进这家店,时光就好像停留在40年前,店里的老陈设和他们小时候一模一样。“你看,那张麻石凳就是我小时排队时坐的,真是原汁原味。”

  爱心义剪:情暖“疫”线 服务群众

  2019年9月,昭记理发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定期开展爱心义剪、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为行动不便的村民街坊提供上门免费义剪服务。新冠疫情发生后,大多理发店都处于歇业状态。为了让一线的防疫工作者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昭叔组织志愿者队伍一起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多场爱心义剪活动。

  昭叔表示,看到这些防疫一线的工作者每天都奋战前线,自己也想为他们鼓鼓劲、打打气,为他们理发只是举手之劳,既是向抗疫一线工作者致敬,也算是为疫情防控出点微薄之力。

  “配合疫情防控紧张,一段时间没空理发。刚刚值完班,我就慕名赶来剪发。都说这个义剪师傅服务好,我们边剪边聊,相互鼓劲!”塘头村一线防疫人员阿刘说。

 
     标题导航
广州市番禺区潭山村“剃头佬”许豪昭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广州市白云区通过党建引领、产才融合、科技助力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笔记
   第A3版:要闻
   第A4版:2021爱在广州 一起过年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迎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
   第A7版:要闻
   第A8版:理论周刊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今日人物
   第A11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2版:创文特写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湾区
   第A16版: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山村理发店 浓情暖街坊
“人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海珠区琶洲新时代驿站开设“四史”红色课堂
从化区启用“幸福衣坊”项目
小事,也是“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