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户籍改革撬动都市圈融合发展

  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1月31日公布。根据方案,我国将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

  户籍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步子要快也要稳。从2014年至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再到今天,“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再次被确认,足见顶层设计之目的很明确、态度很坚决。

  何谓“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通俗来说,若一位就业者在长三角A城市工作,后续又到长三角B城市,那么在B城市落户时,也可以把A城市的居住、社保等情况考虑进去,这样在实施积分落户方面就可相对降低要求。这意味着,在某一个都市圈或城市群内,户籍办理将更加便利,人口流动更加方便。

  别小看“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在都市圈或城市群内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实现户籍一体化、管理同城化的改革,这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迈开了重要一步;另一方面,都市圈融合发展“再下一城”,制度障碍又少了一重。户籍制度改革与都市圈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必将发挥1+1>2的叠加效果。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没有社会治理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都市圈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必须看到,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知易行难,虽有政策加持,但要落实好亦非易事。户籍改革之难,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不同城市之间,都指向一个均等化问题。因为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导致不同地区的户口“含金量”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户籍改革的阻力,限制了人口流动的“流速”。在同一都市圈和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也许没那么大,但也没有完全均等化。因此,必须着力解好这道综合题,否则也可能因人口单向流动从而导致有的城市“吃不饱”,有的城市“吃不消”。

  除了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量拉平“户口福利”之外,同一都市圈或城市群内还应推进相关政务服务同城化,让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更便民。比如,完善各类保障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起统一的、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促进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

  重磅政策落地,改革势在必行。各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里的城市都必须重视起来、行动起来,相互配合、相互成就,将政策愿景化为美好实景。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第A4版:评论
   第A5版:专题
   第A6版:牢记嘱托再出发
   第A7版:要闻
   第A8版:2021爱在广州一起过年
   第A9版:要闻·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旅游
   第A15版:食游·汽车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以户籍改革撬动都市圈融合发展
海选+票决,民生实事更贴民心
美丽广州
“云上”消费旺 配套更须跟上
走出“追星式”买基金的盲目
防止男孩子女性化需多管齐下
从“一站式办年货”品“丰年”
中小学选修课,让学生当主角
莫让抄袭之风毁了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