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观察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未来时期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如何推进,至关重要。为此,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摸清现状,理清逻辑,有的放矢。
运用系统论科学认识区域联动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是科学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法论。我们需要从系统论出发,剖析广州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及其内在联系。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广州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其联系。
2020年前三季度,广州市GDP为1747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04.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9.3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04:26.92:72.04。广州呈现服务业(第三产业)绝对主导的经济结构。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将会使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支撑。可以说,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并与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全球化与智能化时代,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产品复杂性快速提升,生产迂回程度大幅提升,产业链条跨越空间很长。这意味着,多区域参与产业链条是必然趋势。201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3366亿元,工业增加值5722.94亿元。其中,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8049.78亿元,占全市37.6%;工业增加值2089.21亿元,占全市36.5%。可见,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接近全市的四成。工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天河区、越秀区等区服务业发展占据龙头地位。但广州开发区的工业是天河、越秀等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存在活跃而大量的工业人与服务业人的对流。这反映了广州开发区工业对广州GDP的间接贡献大于直接贡献。
在这一现实情况基础上,更加需要区域联动,把广州市各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经济系统而不是各区行政分割,工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才能取得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进展。《建议》提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重大产业功能区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这需要区域联动来实践。
区域联动可以试点先行
作为广州两大国家级战略平台,南沙自贸区与广州开发区能否实现产业链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否取得重大进展。自贸区最大制度红利是面向全球市场,实现这一红利的核心在于产业体系支撑。自2015年成立以来,南沙自贸区经过5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关键在于:自贸区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的具体实现,必须要有丰富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工业)作为支撑。2019年,南沙区GDP为 1683.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56.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8.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18.42亿元,各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3:42.1:54.6。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南沙自贸区与广州开发区产业链链接是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要。南沙自贸区利用广州开发区的产业基础进行产业链拓展,有利于发挥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时,广州开发区需要再升级,其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产业园区需要再拓展,不仅要实现“产城融合”,更要实现产业链跨区域链接。南沙自贸区后发优势和空间优势正是广州开发区产业链拓展所需要的。这一链接还可以辐射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的产业带,进而带动“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发展。
两区产业链链接具有试验性质和示范效应。从试验角度看,两区产业链链接是寻求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其间会出现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但形成相对成熟的协同模式后,可持续的递增收益就会显现出来。这一模式创新,可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照系,可以依照此模式推进广州市内各区进行链接,如针对汽车产业,花都、广州开发区、南沙自贸区如何实现全产业链链接与合作,至关重要,值得探索。广州市各区要主动与市外产业体系成熟地区进行链接,无论珠三角地区,还是北部生态区,比如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都可以试点突破,力争以点带面,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链接。在省内产业链链接模式探索成熟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跨省产业链链接探索,尤其是与环粤港澳大湾区省市进行共同探索。
区域联动需要顶层设计
区域联动,需要“看不见的手”(市场)与“看得见的手”(政府)有效握手。广州需要进行区际产业链链接顶层设计,要引导各区认识到,合则兴,分则衰;需要建立区际产业链链接市级组织保障,从产业存量和产业增量两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产业存量谋求“有中优化”。对各区产业进行普查,绘制各区支柱产业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分布图,包括区内分布、市内分布、省内分布、大湾区分布、全球分布;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基于细分行业,绘制区际产业链链接路线图;举行各区支柱产业代表性企业洽谈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行合作链接洽谈;设计市级层面政策支持系统,包含发改、经信、商务部门等协调机制及各区财政税收协调等问题。
产业增量谋求“无中生有”。基于各区政策优势、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着眼于未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定期举办各区产业链链接沟通会;区际联合靶向招商,按产业链原则集群式引进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交叉分布各区;组建综合性贸易服务公司服务全产业链,构建区际“制造+服务”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区际产业共享体系。
【作者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