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看东汉南越,乐舞风流

起舞的陶俑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花间烟火

  中国人其实是爱跳舞的,从夜店里的小年轻,到广场上的大妈大叔,都爱。

  舞蹈是属于全人类的情感流露手段,早在中国的三代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表演性乐舞,说明舞蹈已经产生了观赏与表演的分层。在周朝,乐舞的教化功能进一步强化,“制礼作乐”成为一种礼乐制度。这类礼仪性舞蹈,在人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定,形成了早期所谓的“高雅艺术”。它们也受到当时活跃的学术思潮的影响,比如儒家认为,礼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乐与政通”,也就是说人得懂得娱乐,才能更好地工作。道家也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相通。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内陈列的一组东汉后期陶舞俑、陶乐俑,出土于1955年发掘的先烈路汉墓。它们有着同期陶俑普遍存在的粗率质朴的风格,但在动作和姿态的表现上还是相当到位。舞俑身着长袖宽衣和长裙,束腰,衣饰华丽,头上结三丫髻,插五簪,贴花钿,两手在身前一前一后,一正一反,作出正在舞蹈的姿态;乐俑三人,一人拨弦弹奏膝上乐器,二人在旁击掌打节拍,好像在为舞者伴奏一般。从身体语言看,动作舒展但不算夸张,显得有礼有节。

  这些乐舞俑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些东西:广州博物馆老专家黄庆昌在其《歌舞升平 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物》一文中指出,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代中亚传入中国的不少中亚等地的音律和乐器,其实是经由广州而来,唐代长安盛行的胡乐胡舞也有一部分是从广州传入,元代则传入“回回乐”,明清时期,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洋音乐和西洋乐器传入广州和内地。

  黄庆昌指出,南越国仿行秦汉规制,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乐府,主管民间采风和演奏事宜,“广州地区出土和传世的乐器种类有琴、瑟、铜钮钟、铜铙、石编磬、铜鼓、铜锣、羊角钮钟、筒形钟、竹笛、筑、皮鼓、十二弦乐等,管乐、弦乐、鼓乐齐备,其中有越族乐器,也有汉式乐器”。

  而以南越乐舞为基础,别具特色的岭南乐舞文化,正是在这样融合中原和海外因素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的。南越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发展到东汉时期,多元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融会相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本地乐舞风貌。而这一组陶俑,正是难得的时代纪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标题导航
~~~红色、宏阔、唯美、乡土……都安排好了
首部票房破10亿元的“广东出品”电影——~~~
~~~在广州,下雪是要被“记入史册”的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区街·国内
   第A5版:身边纸·国际
   第A6版:体育
   第A7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8版:美术大观·新视觉
今年广州各大博物馆看展指南
《拆弹专家2》叫好又叫座
莫道“粤人不可语冰”
看东汉南越,乐舞风流
手工香肠分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