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创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优化供给结构的动力源泉。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不高、行业过剩成为常态性特征的原因在于:传统供给体系所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消费需求,导致供需严重错位。只有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创新,才能促进结构转型和优化,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矫正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创新是提高供给效率的现实路径。提高要素生产率根本上就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调整结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化解过剩产能是调整结构的关键所在。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产品创新滞后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因此,创新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
创新有利于生产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的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创新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倒逼消费升级,加快和提升层次,加速国际国内贸易流通和资本流动。创新有利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
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工业化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密切,作为反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变量,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需求因素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向,供给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物质基础,技术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动力,体制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必要保障。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
创新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区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使区域的经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有利于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创立新的高科技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这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离开创新支撑不可能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在集约型增长模式下,更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达到了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集约型增长的实现更加依赖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而这种效率的提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创新对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发挥三个方面作用:创新能够以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生产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创新能够促进有形生产要素的反复和循环使用;创新有助于开发新的生产要素或寻求替代生产要素。
创新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创新通过形成创新主体空间聚集效应、创新技术扩散效应和创新系统集成效应三大效应,既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使区域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又使得区域经济获得技术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区域竞争的领先优势。
创新是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
创新促进清洁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过程中主要实现手段是清洁生产,从产品生态设计到工艺改造及设备改进,再到过程控制改善,这三个主要步骤都离不开创新的重要支撑。一是创新有利于产品的生态设计。二是创新有利于促进工艺改造与设备改进。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三是创新有利于促进过程控制改善。利用过程控制领域中日趋成熟的建模、控制以及优化技术,可以进行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的综合优化控制。创新促进污染治理。污染治理与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促进污染治理主要聚焦于末端治理。表现在:一是提高脱硫设施去除效率。其中,主要以钢铁电力行业为重点。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三是促进污水收集管网的完善。四是促进再生水利用。
生态文明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创新,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不断完善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减排设施运行效率,促进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提升污染防治能力等,都表明创新促进管理效率提高。
创新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挑战的“金钥匙”,是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之间在重点领域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的“推进剂”。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沿线各国和地区发展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有利于输出国内优势产能,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定位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实现这五大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科技创新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全球城市的标志性功能。目前,全球城市对世界经济、文化、社会运行的控制力增强,全球城市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空间单位。全球城市建设有两种模式: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投资;新兴的创新驱动模式,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内在的科技创新。由于优势资源有限,在资源配置模式下,城市间的竞争关系表现为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源于科技创新的无限性,创新驱动模式更能实现合作共赢的良性竞合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