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江苏、浙江、四川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仍存在数据少、欠账多、成网难、平台重复建设等问题,其背后,则是数据返还难、共享难、积累难的沉疴。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财富,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数据资产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大数据,就没有众多面向政务、产业和民生的智慧应用,智慧城市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正如报道所指出的,数据是智慧城市的血液。没有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本之木。
可很多智慧城市陷入了“无米之炊”的无奈之中——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路上,要数据而不得。巨大的数据缺口,追根溯源,既有城市基础数据欠账较多的历史因素,也有整体规划设计不足、相关治理平台重复建设等现实困难。
眼下,不仅同一个市的不同区县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平台的情况,甚至就连同一区县的不同乡镇,都争相投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资金建设同样的平台。这样的恶性循环,吃力不讨好,不仅给各地有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导致数据信息的收集陷入碎片化和重复化,最终制约平台效能的更好发挥,让各类平台变成有数字无智慧的花架子。面对如此窘况,很多基层干部也倍感无奈,却苦于难以协调解决难题。
要挣脱数据掣肘,让数据活起来,就要精准切中破题关键,做好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整体规划设计不到位,纵向看,地方有关平台配套建设就容易处于被动。比如有些基层干部并非不清楚利用上一级数据治理平台能节省资金。问题在于,上一级数据治理平台可能会因硬件不足、容量有限或软件系统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无法支撑基层的现实需求。横向看,各地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成本也会因此提高——凭什么你来“搭便车”?凭什么要把辛苦收集的数据给你?因此,只有从整体出发,规划构建好以服务为导向的数据结构和应用体系,才能真正让数据为社会各部门所共享,让数据有序高效地流动起来。
自上而下做好规划,为基层“松绑”的同时,也增加了基层保管数据信息的责任。因此,基层要强本领,提高自身对数据信息的管理能力,方能确保信息共享机制的长期有效运行。当前,部分地方建设数字治理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建设运营的企业和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如果加上相关部门缺乏监管机制、监管技术,那么便可能存在重要敏感数据泄露的隐患。许多部门拒绝数据共享的原因正是“数据给了你们,我天天担惊受怕。”如此看,要揽瓷器活,先得有金刚钻。想要让数据更好地为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基层就要在确保数据安全上下足苦功夫。毕竟只有让平台的数据给得放心,基层才能把数据用得舒心。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