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村池氏大宗祠,两个少年在祠堂门口练习舞狮动作。
石牌村池氏大宗祠,少年扎紧腰带准备跟师傅练习舞狮。
珠村沂江潘公祠,练习舞狮的青少年和师傅师兄在祠堂合影。
车陂村郝氏宗祠,两位少年在练习车陂龙形拳。
车陂村郝氏宗祠,天河区级非遗龙形拳传承人郝海华在指导学生武术动作。
车陂村郝氏宗祠,一班青少年跟着师傅师兄学习车陂龙形拳。
小学生在车陂涌上练习扒龙舟。
夜幕初降,古村祠堂,少年翩然,龙狮起舞。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举办在即,广州掀起一股运动热潮。暑假伊始,在广州现代城区中的历史古村,正上演着舞狮、龙舟、武术等传统运动。
祠堂中的醒狮少年,舞动狮头,脚踩高凳,眼神坚毅。车陂涌上,“小扒仔”奋力划桨,水花四溅,引人驻足。车陂郝家宗祠中,车陂龙形拳小传人挥舞双拳,力道十足,气势惊人。现代与传统,在古村新城之中形成独特对比,诉说着古老传统运动与现代少年传承的故事。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
走进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天河珠村,这里有着摩登新城和古朴传统交相辉映的魅力。暑假伊始,珠村东南醒狮队暑期醒狮培训班在天河区珠村沂江潘公祠正式开班。二十多名珠村少年扎马步、舞醒狮,在高凳与地面之间来回跃动,惊心动魄之余,也带着欢声笑语。
珠村东南醒狮队领队潘镇健介绍,培训班特意等中小学生放暑假才开班,从7月15日起到8月30日,为期35天。醒狮培训班教授内容包括醒狮基础知识介绍、醒狮表演技巧训练、醒狮传统器乐(如锣、鼓、钹等)等,并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及个人的专长来设定教授内容。
潘镇健是珠村东南醒狮队第一批学员,13岁开始习武、练习舞狮,对狮队很有感情:“我是看着狮队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的,除了参加狮队活动外,我还在珠村小学教孩子学习舞狮,先让他们感兴趣,然后再开始传授武术、狮艺给小朋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来参加醒狮培训班的少年大都是兴趣使然,甚至有学员下午便偷偷跑来祠堂练习。虽然训练过程中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但是休息不多久,他们又重新举起足足有8斤重的狮头,重复着一道道套路动作。
而在天河CBD珠江新城林立的高楼之间,每到傍晚,总能听到锣鼓声响。循着鼓声走进高楼中的古村石牌村,池氏大宗祠里颇为热闹,在石牌朝阳醒狮队队长池錾锟的带领下,石牌子弟循着鼓点,舞动狮头,颇有气势。
今年将读小学五年级的董楚航年龄虽小,也学习醒狮已有四年。董楚航说,他正是为醒狮的热闹气氛所吸引,而他所就读的石牌小学,也设立了“彩龙醒狮队”,在潜移默化之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来。
悠悠车陂涌,少年泛龙舟。今年暑假,一年一度的车陂扒龙舟非遗传承人培育项目“育龙计划”再次启动。本次“育龙计划”由13位教练组成教练团队,广州市级非遗扒龙舟传承人简炽坚担任总教练,教授“小扒仔”们龙舟文化知识及扒龙舟的技巧,将开展陆上扒龙舟学习、水上扒龙舟学习课程。
7月21日上午,扒龙舟课程正式开始。孩子们首先在岸上学习扒龙舟的步骤、技巧以及做足热身运动。通过教练们悉心指导以及亲身示范,孩子们迅速找到扒龙舟的要领。在穿好救生衣后,大家有序上船,有模有样地学着教练扒了起来,真实感受到扒龙舟的乐趣。
在响亮而富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孩子们喊着口号,甩开膀子,齐心协力,奋力划桨,一时间河面上水花飞溅,两艘龙舟“飞驰竞渡”,扒得有模有样,引来不少途人围观。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龙舟文化成为车陂村的一张名片,而独具一格的车陂龙形拳,更丰富了车陂的历史沉淀。
车陂龙形拳是一种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拳种。天河区级非遗龙形拳传承人郝海华介绍,车陂龙形拳于1968年由林耀桂(龙形拳创派宗师)的徒孙黄铁汉传入车陂,2000年由郝垣坚成立车陂龙形国术会(车陂龙形拳会)至今。
龙形拳不同其他象形拳,它是以势为形,既有拳出生风刚猛的劲力,也有缠黏等柔的一面,有“静似玉女守深闺,动如神龙游太空”之说,而且特别注重武德修养,留下师训: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
传统的龙形拳在车陂村郝氏宗祠里练习,祠堂古色古香,保留更传统的风格。与其他宗枝的龙形拳有所不同,车陂龙形拳更注重柔的一面,所以更加松沉。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发展,龙形拳逐渐走向公开,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认为,随着天河古村落中众多祠堂的修缮完成,便有了支撑民间文化发展的场所,例如沂江潘公祠便作为珠村东南醒狮队的会址。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不断有青少年加入其中,为醒狮队、龙舟队注入“新鲜血液”,与师兄们共同将一项项民俗活动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