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命题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广州日报 2024年07月25日 杨博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力,形之所以奋也。”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新的发展实践指引方向、提供方法论。

  “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开方、谆谆叮嘱。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如何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总书记以钥匙和锁的关系形象阐释:“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要从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破束缚、突破瓶颈,就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以“鼎新”带动“革故”。从“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岛建设至今,一个1.83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已逐步成为全球瞩目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11年来,这个江心小岛勃兴的历程正是广州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的生动写照。实践印证了,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更是其中的关键。“鼎新”在前开路,“革故”在后紧跟。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把个性化探索升华为新的规律性认识,把具体经验机制化、体系化,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革除旧弊、立行快办,就能从源头处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以“固本”助力“兴新”。2023年10月,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所谓固本,就是从根本出发,在解决本源、本质、基本问题上下功夫;所谓兴新,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与“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已近80%。一手抓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发展壮大——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转型升级中孕育的新动能又将大大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以“扬长”促进“补短”。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书记指出,“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这为各地立足实际发展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指明了关键方法。近年来,广州立足基础和禀赋,一步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南沙出坞,广州海洋实验室率先披露深海动物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亿航智能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以发展的观点视之,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有长不扬就是短,有短补上则为长。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多措并举持续输血创投、深度赋能产业,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就会使产业长板更长、短板不短,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凸显。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势必推动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澎湃涌动。

广州日报评论A4答好“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命题 杨博2024-07-25 2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