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承载着丹霞赤色荣光的喜讯传遍世界: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2025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广东丹霞山作为华南地区的唯一代表,与中国黄山、阿根廷菲茨罗伊山、俄罗斯别洛库里哈山脉等国内外名山并肩,荣膺“世界旅游名山”称号。
奇妙的是,世界的目光并非偶然聚焦。就在这片赤色山体被“加冕”的同时,承载它的城市韶关,也被全球旅行者用“脚”投票,送上了携程“全球山水风光目的地”的榜单。这并非巧合,而是一曲山与城彼此成就、和鸣共振的时代交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丹宣
近年来,丹霞山所获得的种种世界级荣誉,如同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丹霞山的多维价值,也映照出韶关乃至整个广东文旅产业在新时代坐标中的铿锵步履。
“世界旅游名山”的桂冠,为何垂青丹霞?翻开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认定标准,答案蕴藏其中。
其一在“骨”。该联盟的自然导向型认定标准开宗明义: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是地球演化史、生物演化史重要阶段的典型例证。
丹霞山,正是这一标准的诠释者。这份荣誉首先是对其无与伦比的地质价值的再次加冕,更是对中国科学家为世界地球科学作出卓越贡献的深情致敬。它标志着这座因“中国命名”而走向世界的名山,正以愈发自信的姿态,引领着全球对同类地貌的认知与欣赏。
其二在“魂”。该联盟的文化导向性标准同样严苛: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或具有彰显区域特色的建构筑物、雕塑、遗址和民俗技艺等。如果说赤壁丹崖是丹霞山献给世界的自然封面,那么其内里,则是一部用文明精髓浸润了数千年的厚重书卷。
丹霞山文化是与山川同步生长的原生文脉。当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的传说,将一曲雅正的《韶》乐永远烙印在这片红石之上,“韶石”之名便成了丹霞山文化的源头,也为“韶关”这座城奠定了悠远的文化基调。
而散落在峰林间的,是更富人间烟火气的文化遗珍。那些隐匿的古山寨,是客家先民躲避战乱的智慧结晶,诉说着人与山相依为命的生存史诗。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则将丹霞山变成了一座镌刻于天地之间的“石上图书馆”。
从传说到遗址,再到活态的民俗,丹霞山以一个丰富而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雄辩地证明了它无愧于“世界名山”所看重的文化灵魂。
从广东丹霞山到中国丹霞,再到世界丹霞;从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再到今天的“世界旅游名山”,丹霞山的每一次“晋级”,都是其自身价值的不断深化,更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对外彰显。
这抹“中国红”,红在它历经亿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壮美山河,红在它所承载的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更红在它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宏大叙事中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