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爱兰主任医师
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通过电信号控制,以每分钟60~100次规律跳动;房颤时,心房因“电路紊乱”而每分钟颤动350~600次,导致心跳变得快慢不一、很不规律,心脏泵血效率显著下降,血栓、中风、心衰等严重并发症风险随之飙升。
“但也不用慌,一旦确诊,我们还是有办法进行有效干预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爱兰介绍,房颤治疗,药物是基础,但如果药物控制效果不佳,仍出现严重影响生活的心悸、心慌等症状时,还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棘手的是,当房颤缠上高龄体弱或是合并有慢阻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患者,用药保守治疗难以奏效转而求助于介入治疗时,往往因风险太高难以实施而被“劝退”。如何帮这类患者打破“保守治疗无效,介入消融无路”的困境?近年来,陈爱兰和她的团队探索用无管技术联合脉冲消融术,帮助高龄、多病共存的房颤患者赢得“生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病例:
高龄、多病共存,房颤患者也能手术
2025年初春,76岁的刘伯(化名)从外院ICU转入广医一院心内科监护室前,他已卧床两个月,房颤和房扑交替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这让他的心脏几近“崩溃”。更棘手的是,他多病“缠身”:肺部感染迁延不愈,肾功能指标持续报警,同时还有脑梗、意识模糊……病情太复杂,当地医院医生告诉家属,“老人无法承受房颤介入消融术”,因刘伯脑梗后意识模糊,连对话都无法完成,更无法在局部麻醉下配合治疗。听说有一种新的治疗方式——脉冲消融,可以在全麻下进行。但常规的全麻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而刘伯合并有心衰、肺炎、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插管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怎么办?
“有个不用插管的办法——无管麻醉,这就可以避免气道损伤和感染。先控制好感染、心衰、肾功能不全等其他病症后,我可以帮他做脉冲消融。”陈爱兰的提议让刘伯和家人喜出望外。接受介入治疗当天,刘伯被推进导管室,麻醉医生通过静脉给药,让他在无管麻醉助力下保持自主呼吸,陈爱兰顺利帮他完成了三种脉冲消融(房颤、左侧房扑、右侧房扑)。经术后精心调治,困扰刘伯多年的心衰、肾功能指标竟随着心律恢复正常逐步好转,刘伯顺利出院。回到家,刘伯不但生活能自理,还能干点轻松的活。
“在我们科室,以无管技术辅助治疗的患者,刘伯不是孤例,也还不算高龄。”陈爱兰介绍,一个又一个曾被传统射频消融术“拒之门外”的多病或高龄体弱患者,在这项技术的辅助下重获介入治疗的机会。其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93岁的黄爷爷(化名),慢阻肺急性加重需佩戴呼吸机,他还合并有心衰、脑梗史,接受过股骨头置换术,一年内第四次住院,阵发性房颤、房扑保守用药仍难以控制。
“我还能畅快呼吸吗?”陈爱兰前去会诊时,感受到黄爷爷强烈的求生意愿,家属也很期望能通过介入治疗让老人生活质量有所提升。随后,陈爱兰为老人实施了无管麻醉下的脉冲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这位“超高龄+多病共存”的老人术后第二天便转出监护室,心脏功能维持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后顺利出院。
探索:无管麻醉打破介入消融治疗“禁区”
“以往,多病或高龄体弱的房颤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因身体条件差,确实容易陷入‘介入消融无路’的困境。”近年来,陈爱兰和她的团队持续探索,希望能打破介入治疗的“禁区”助他们赢得“生机”。转机源于无管麻醉+脉冲消融两项技术碰撞产生的助力。
助力1:
精准消融降低“误伤”
陈爱兰介绍,传统射频消融通过高温烧灼导致“电路系统”紊乱的心肌组织来达到治疗房颤、房扑的目的;术前评估身体条件能耐受的患者,可在静脉镇痛+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这样患者才能保持清醒,较好地配合医生的指令。但多病缠身、肺功能差、高龄体弱的患者群体难以耐受这种局部麻醉下的术式,往往因风险太高而被“劝退”。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对于房颤的介入治疗,又添了脉冲消融的新方法。”陈爱兰介绍,这种方法通过短时释放高压电脉冲,选择性让心肌细胞发生破壁死亡,而温度仅变化4℃~7℃,属于非热损伤。她解释说,不同于传统的射频消融的热量会无差别损伤途经的内膜细胞,甚至可能伤及毗邻的食管、膈神经或肺静脉,用脉冲消融治疗时,内皮细胞几乎不受损伤,邻近组织也基本不受影响。但脉冲消融的“精准打击”,需通过短暂强电脉冲精准作用于心肌,在治疗过程中会刺激身体产生短暂肌肉收缩,患者清醒状态难以保持完全静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能确保患者术中无痛、体位稳定,避免不适记忆,保障手术精准安全完成。可是,对肺功能差、高龄体弱的患者,其气道的损伤和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泡气压伤、肺功能下降等,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助力2:
无管麻醉让微创更舒适
“这正是无管技术在心内科登场的好契机。”陈爱兰介绍,近年来,由该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首创的“无管技术”——减少气管插管、尿管、引流管等管路带来的创伤,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推动下,已从胸外科延伸应用到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移植科、妇产科等领域。她认为心内科的介入治疗也可以引入这种理念。脉冲消融的选择性消融特性,叠加无管麻醉的低并发症率,为患者构建双重安全屏障。尤其对肺功能差、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了插管带来的感染风险和药物代谢负担。
“无管麻醉不需要气管插管,静脉用药实现深度镇静镇痛,患者全程保持自主呼吸,术后康复也加速了。”陈爱兰说,有位接受了无管麻醉+脉冲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后10多分钟醒来,告诉她“感觉像做了个无痛胃镜”。
“让微创治疗更舒适,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也是我们将无管技术引入心内科介入治疗想要达到的目的。”陈爱兰说,与传统术式相比,接受无管麻醉介入治疗的患者,避免了气管插管带来的疼痛及肺炎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为那些高龄、合并慢阻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脑梗后遗症等以往被介入治疗“劝退”的房颤、房扑患者赢得了“生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