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好米低价,今朝品牌增值。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丝苗米的蝶变,不仅助力当地产业升级,还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这正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精准施策的微观缩影,亦是其职能优势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契合。这场以“米”为媒的帮扶行动,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坚实的市场监管力量。
文/卢梦谦、穗市监
丝苗米一线破局“提质蝶变”
“一斤米从两元翻了一番可以卖到四五元,多亏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帮扶,我们种粮能赚上钱了!”太平镇白莲村种粮大户充满感激。2024年7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注册一处干部陈甲担任白莲村第一书记,践行市市场监管局帮扶工作,以实干解民忧。
当地青山环抱、无工厂重工业,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颗粒饱满、口感清甜的丝苗米,可受困于“无品牌、缺加工、少渠道”,种粮户只能将原米低价售予收粮商。陈甲落实市市场监管局“授人以渔”的帮扶思路,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联动相关资源,开启了从“破局”到“提质”的帮扶实践。
针对产业痛点,帮扶工作从“品质、品牌、销路”三端发力破局。在品质端,陈甲协调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从良种筛选、科学施肥到田间管理,为村民开展“手把手”技术培训;同时,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挥局下属专业技术机构专长,对丝苗米灌溉地水源、土壤成分进行全面检测,以精准数据筑牢农产品品质“安全线”。品牌端,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指导设计“光彩太平”品牌包装袋,小小包装袋,让太平丝苗米实现从“原粮”到“精品”的蝶变。其间涉及多部门多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中枢作用,高效联动各方,推动工作衔接顺畅、协作同频,凝聚起强大的破局合力。
在产业振兴方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深挖砂糖橘、西洋菜、灵芝鸡等特色产业潜力,构建“生产有标准、检测有保障、品牌有价值、销售有渠道”的全链条帮扶体系。
“太平好物”变成“富民财富”
销路通则产业兴。太平丝苗米的升级成果反馈给市市场监管局后,一场“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消费帮扶迅速展开。市市场监管局机关工会带头采购太平丝苗米,局属单位跟进采购,一年累计采购近100万元;同时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发动爱心企业加入,同时对接广州大型商超,让太平好米“出山入湾”、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此外,消费帮扶不断创新模式,除丝苗米外,市市场监管局还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湖洞村300亩牧草种植项目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30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通过电商培训、企业集采等举措,有效破解兰花、罗汉松等特色产品销售难题,让“太平好物”真正变成“富民财富”。
以系统化推进凝聚帮扶合力
对口帮扶不仅是产业升级、打开销路的单点突破,还有着系统化体系的有力支撑。
自2023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始终以高站位谋划帮扶工作,构建起“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协调、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协同落实”的工作格局,为精准帮扶筑牢根基。2024年7月调整帮扶至阳山县太平镇后,市市场监管局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一镇一策”帮扶方案,让帮扶措施更贴合需求。另一方面,在市域内帮扶花都区狮岭镇时,作为团组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多次深度交流和联席会议,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帮扶合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党建引领则为帮扶工作注入“红色动能”,让协同合力更强劲,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下属多个职能单位与太平镇的三个村结对共建——广州质量检验研究院、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与大清村,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食品检验所与湖洞村,广州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广州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与白莲村签订“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促振兴”协议,开展党建交流活动等。
最终落点让温暖直抵人心
民生福祉是帮扶工作的“最终落点”,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其中投入约132万元,建成白莲村党群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大清村跨县公路等4个民生项目,让村民出行更便捷、生活更舒心;同时协调爱心企业向2300余名困难群众捐赠3000箱价值50万元的调味品,为99岁的杨流同志捐赠助听器,向太平中学捐赠家校共育一体化平台系统,为白莲学校送去100份书包、食品、玩具,为白莲村委会捐赠办公家具——每一项举措,都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让帮扶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如今,太平镇丝苗米烘干厂、加工厂建设稳步推进,大米延伸产业招商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从一粒丝苗米的蝶变,到全产业的升级、民生的改善,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帮扶实践,不仅让太平镇实现了“良田生金、产业兴旺”,更探索出一条“职能赋能、政企协同、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实的市场监管力量。
专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