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化地标游广州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王吟梅
在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村,有一处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
作为古代皇家祭海的场所,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庙宇,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被列入“海丝”申遗的重要史迹点之一。相传唐朝时有一批天竺(印度)属国波罗的使者来访,其中一位名叫达奚的使者拜完南海神后,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下一棵波罗蜜树,于是后人又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
南海神庙所在的位置,古时称作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毗邻珠江口,是广州出海进入大洋必经的交通要道,也是唐宋时期到广州贸易的外国货船的停泊之所,被认为是广州的外港。凡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海舶,船员经过此处时都会入庙祭祀,以寄托航路平安、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望。唐天宝十载(751),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唐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在记录下早期祭祀仪式的同时,使用了“海事”一词,是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庙中保存的多方碑刻,成为有关历代海上贸易的宝贵记录。
南海神庙独特的地位带动了附近扶胥镇的繁荣。这里商旅云集,市面活跃,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风生水起。每年农历二月的南海神诞(波罗诞)热闹非凡,让广州有了“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俗语。
南海神庙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昭灵宫,两侧是廊庑。庙西南百步小峰“章丘”之上,有一座浴日亭,当时登亭可眺望大洋,烟波浩渺,万里无际,更有海上日出之壮阔景象。“扶胥浴日”被列为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首。
南海神庙现由广州海事博物馆管理。广州海事博物馆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唯一一座“海事”专题博物馆,系统地收藏和陈列广州两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文物历史资料。馆内的基本陈列展示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的辉煌成就,重现了“千年商都”的历史风貌。
目前馆内正在展出“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聚焦八个苏里南华人家庭的真实故事,呈现那段跨越数代人、横贯两大洲的集体记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