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第A24版: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番禺区 小谷围街 (广州大学城)

“创新岛”起飞 未来产业落地

“国字号”技术转化引擎落户广州大学城 番禺竞逐产业新高地

肖桂来

本文字数:3146

  俯瞰大学城

  在广州番禺区小谷围岛上空,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缓缓升空,与传统岭南建筑镬耳墙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地面上,自动驾驶车辆穿梭往来,共同勾勒出未来出行的生动图景。

  这座汇聚12所高校、20万师生的江心岛,是十五运攀岩赛事的场馆所在地。作为番禺区16个镇街中唯一设有比赛场馆的街道,小谷围也正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全力攀登,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落地见效。

  今年10月16日,随着广州首个低空飞行营地在广州大学城发布,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搭建的首个公共转化平台正式启动落地。分中心作为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网络的枢纽平台,正成为智能出行领域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双中心”。

  “高校的成果出不去、企业的需求接不上”,分中心负责人一语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难题。她表示,分中心将依托广州汽车产业链优势,聚焦新型能源动力、智能网联、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推动全国高校在这些领域的科技成果实现高效转化,不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匹配产业需求,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让创新力持续奔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文/肖桂来 图/李波

  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子广州大学城

  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启动建设,落户广州番禺(广州大学城),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版图落下关键一子。

  这是广州承接的又一“国字号”技术转化引擎,标志着广州大学城正从“高校聚集区”向“国家战略科技枢纽”加速跃升。

  小谷围岛何以赢得“国字号”平台的青睐?

  创新浓度是关键。岛上集聚了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分中心的重点方向高度契合。大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在此启动,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完成千次起降测试,大学城科技园已孵化企业超千家,形成了“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的完整转化链条。

  人才资源是底气。12所高校、73位院士领衔、125名低空智库专家、50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以及20余万在校学子与85万校友,构筑起智能出行创新的强大智力支撑。

  产业基础是优势。广州拥有10家整车企业及1200余家配套商,自动驾驶测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更是全国首批开放L4级汽车商业化运营城市,世界级飞行器整机企业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汇聚,400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年营收超千亿元。这为小谷围岛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这里是天然的低空经济应用试验场。”专家分析指出,广州大学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活力创新轴重要节点,四面环江的地理格局提供了低空飞行的天然隔离空域,丰富的应用场景与高校人才优势叠加,为打造低空创新融合生态圈创造了理想条件。

  创新运行机制 打通转化链条

  随着广州大学城低空飞行营地的启动,分中心搭建的首个公共平台正式激活。未来,这里不仅是飞行器的测试场,更是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加速器。

  据负责人介绍,分中心面向全国高校征集智能出行优质技术成果,目前已对接40所高校院所,339个意向项目征集入库。通过技术经理人团队深度联动高校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着力破解科研与市场“错配”难题。

  在低空经济重点领域,分中心将通过广州大学城低空飞行营地提供“基础设施+示范场景”矩阵,助力高校团队成果落地转化。同时引入“新工科”创新模式,建设共享工厂、众创空间,探索师生共创孵化培育新路径。

  “我们要培养带着创新创业目的读工程博士的学生。”分中心负责人描绘着全新的人才图景,“中心提供经费、开放公共转化平台等资源,帮助他们边学边转。待到博士毕业时,他们的科研成果可能已经转化成功。”与此同时,分中心将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团队,推进成果挖掘、吸纳、交易,设立成果转化“服务点”,及时掌握各重点高校成果转化需求,提供全流程服务。

  智能出行分中心的落户,标志着广州大学城在智能出行这一未来产业赛道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该中心致力于构建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一站式”平台。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番禺区小谷围街负责人表示,“过去高校科研成果像散落的珍珠,现在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链条体系,实现贯通串联,让高校成果走出实验室、奔向产业田,转化为蓬勃一线生产力。”

  三大创新圈层 助力创新岛蝶变产业岛

  随着分中心落户,一系列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正在加速布局。

  目前,广州大学城正以高密度载体建设方式探索破解转化痛点。分中心以90万平方米大学城科技园为基底,核心区58万平方米大数据产业园全新建设,首期13.4万平方米创信园启动改造,将部署AI数据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研发平台、小批量生产基地等公共平台,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创新链条脱节等“不好转”核心堵点,促进高校成果验证熟化。

  成果落地,需要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当下,番禺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占发展先机,全力实施“万亩千亿”攻坚行动,以足够空间抢占新质生产力产业新赛道。为承接项目外溢与产业升级,全链贯通研发、孵化、生产,分中心还构建起“一岛一带、多圈协同”的发展格局:“一岛”即以广州大学城科技园为载体,打造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创新策源岛;“一带”指依托番禺汽车城、东西庄科技集聚产业园等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带;“多圈”则联通“四岛”(小谷围岛、长洲岛、瀛洲岛、生物岛)、联动“邻四区”(黄埔区、海珠区、天河区、南沙区),构建更加广阔的产业承接空间。

  “这里将是中国陆空一体出行的‘创新反应堆’。”分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首批团队入驻,这座17.9平方公里的“智核”正将20多万高校人才的智慧、产业的雄心、国家政策的魄力,熔铸成驱动未来的引擎。

  当更多科技成果穿过实验室围墙,驶向城市天空与道路,广州大学城书写的,已不仅是一座岛的创新史,更是一份国家面向未来出行的答卷。

  广州大学城 奋进的创新创业故事

  创新创业,是广州番禺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的核心使命。建成21年以来,广州大学城创新不息,勇往直前,正从一座高等教育集聚区,逐步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

  创新创业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引入和建设一批国家级、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底座支撑。智能出行分中心的落户,标志着大学城在智能出行这一未来产业赛道上占据了重要位置。通过整合资源,打造超90万平方米的广州大学城科技园,为创新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和发展舞台。通过规划建设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大学城将自身的“智核”功能与周边区域的“智造”优势相结合,形成了“0-1”(创新策源)、“1-10”(成果孵化)、“10-100”(产业规模化)的协同发展体系。

  产业孵化与成果转化并进。

  在夯实平台的基础上,广州大学城聚焦未来产业,探索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一方面,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培育一个集技术研发、测试认证、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打造广州市首个聚集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让分散在各高校的精密仪器和设备得到更高效的利用,降低了初创企业和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本。

  人才与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创新的根本在于人,大学城在集聚人才和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通过“番禺人才生态30条”、人才金卡、人才公寓等一套组合拳,大学城致力于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让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能够安心扎根于此。另一方面,集聚多元创新主体。在大学城,既有平台型领军企业构筑生态,更有众多在细分领域深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涌现,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协同共生的“创新热带雨林”。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A24“创新岛”起飞 未来产业落地 肖桂来2025-11-09 2 2025年11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