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会用微信时,最感兴趣的是朋友圈,从头看到尾,感到很新奇。加的微信多了,朋友圈信息暴涨,我有点应付不过来。有的涉及知识跨界,我的认知够不着,而且发什么的都有,像个万花筒,让人应接不暇。
我交友比较慎重,从不随便加别人微信。通常情况下,见面两次以上的才会加,对于打个电话就要加微信的基本不加,从源头上防止过多过滥。在微信朋友圈交流,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略过。无论发自己的还是看别人的,都坚持传递正能量。
我发朋友圈次数有限,最多的时候一周两三次,少的时候一个月发一次吧。现在的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已经够大了,发太多纯属凑热闹,增加别人的负担。
我发朋友圈的内容无非是分享一下自己创作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转发喜欢的精品。不喜欢的不发,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或误解的不发,没读过的不转发。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以自己为原点的公共空间。我希望自己发的内容,要么给人美的享受,要么对人有所启发,要么能平定心绪,要么对人有所触动……传递出一点点热度和光亮。
我也会在闲暇时逛一逛朋友圈,有兴趣的文字和短视频会点进去看,内容好才点赞、收藏,内容一般的马上退出翻篇。没有读完的不会点赞,内容差不多的出于鼓励会点个赞。照片多数是浏览点赞。不能保证一天逛一次,也不一定能逛完,随缘,不想跟朋友圈绑得太紧。
对于比较聊得来的朋友,我会直接进入他的朋友圈,看看他最近分享了哪些内容,并一一阅读,有的点个赞,有的发几个表情包,有的在评论区交流一下、留几句感想,有的还会转入私聊深入探讨。但还是会错过一些内容,在所难免。
微信里也难免有几个气场不合的人。感觉不对劲的,我会马上设置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
朋友圈是有缘人集成的“微信任”空间。发不发是自己的事,看不看是别人的事。看了、点赞了不等于别人关心你,没看、没点赞不等于别人不关注你。
其实,线下生活才是主体,线上生活要服务于线下生活;真正的感情是线下决定的,跟在不在彼此的微信朋友圈关系不是很大。我想,如果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微信朋友圈,一切烦恼或可迎刃而解。
只要有对待朋友的真诚,在朋友圈就会比较轻松;有对待朋友的纯洁,在朋友圈就会比较亮堂;有对待朋友的宽容,在朋友圈就会比较善良;有对待朋友的距离,在朋友圈就会比较有美感。整个线上的社交,也会变得清爽、高效、温馨。
(陈启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