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人民城市需要更多“卷尺哥”

连海平

本文字数:860

  最近,深圳“卷尺哥”火出圈了!两年时间里,他揣着一把卷尺扎进深圳的大街小巷,专给公共设施“挑刺儿”“找碴儿”。更让人惊喜的是,“卷尺哥”指哪儿,相关部门就改哪儿。有网友甚至戏称他为“多管局局长”。

  只有打心底里爱一座城、盼着它越来越好的人,才愿意花时间、搭精力,拿着“放大镜”在街头巷尾“抠细节”。一般人平时出门,碰到不亮的路灯、开裂的井盖、设计欠佳的天桥等,心里嘀咕两句也就算了,多半不会花心思去较真。“卷尺哥”偏不,他用卷尺量、用镜头拍,一次次给城市递上“问题清单”,活脱脱一个“城市啄木鸟”。这种死磕细节、敢跟瑕疵叫板的精神,戳破了“公共事务与我无关”的冷漠泡泡,也让我们看到:公民的责任感,从来都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真正能做到“听劝秒改”的城市,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卷尺哥”能从普通的“美好生活记录者”变成小网红,关键就在于城市有一套反应迅速、行之有效的响应系统。路灯不亮?立马修!井盖开裂?赶紧换!这种不推诿、不拖延的高效作风,不仅回应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更攒下了满满的信任。在广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一年的服务量就超过4100万次,“有解决不了的事就打12345”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以前提到城市治理,一些人总觉得是政府的“独角戏”,从规划到管理都是“官方包办”。但“卷尺哥”打破了这种局面——公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参与者;相关部门也放下了“管理者”的架子,变身为“服务员”。这种你提意见、我马上改的良性互动,让城市治理兼具效率和温度。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人民城市怎么建?关键还是得听老百姓的——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卷尺哥”的走红,正好踩中了这个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普通人也能为城市变好出一份力。话又说回来,一座城市那么大,光靠一个“卷尺哥”可不够。咱们需要更多人站出来,像“卷尺哥”一样,敢于“找碴”、愿意较真,同时也需要更多部门始终保持“听劝”的姿态,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人民城市需要更多“卷尺哥” 连海平2025-10-23 2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