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化周刊

黄海妍讲述文物保护利用的“广州实践”

千年古城文脉焕发新生

孙珺

本文字数:592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孙珺 通讯员李银珠、谢永聪)广州作为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十年来共补助文物修缮保护项目一千多个。10月18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67讲“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列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特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黄海妍,以文物保护利用的“广州实践”为题,解密广州如何通过多元化活化利用与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等创新模式,让千年古城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讲座上,黄海妍详细介绍了两种创新保护模式。番禺善世堂采用“政社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多方筹资近2000万元,改变了以往由文物部门“一手包办”的现象,成功修缮了这座省级文物建筑,提升了公众参与度。逵园、万木草堂则采取“私人与政府互补”模式,将建筑修缮打造为集画廊、咖啡馆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艺术空间。

  在探讨“预防性保护”实践时,黄海妍以陈家祠为例,展示了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带来的变革。陈家祠自建馆至2023年年底共实施修缮保护工程40余次,特别是2016年至2022年间,工艺馆将北斗系统先进的定位和监测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安全隐患监测中,创新引入“三维扫描和古建筑检测监测系统”“建筑振动监测系统”和“白蚁病害监测系统”,构建起全方位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这些创新举措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战略升级,完成了从被动抢救到科学预防的里程碑式跨越。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化周刊 A5千年古城文脉焕发新生 孙珺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