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花都区持续用好“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告别“多头对接” 基层治理“提能”

董业衡

本文字数:3200

  花都区新雅街云峰社区开展“10号工作室”上门送讲。

  花都区新华街光华社区10号工作室开展群众接待。

  基层减负在行动

  “过去这类市政问题,社区想解决往往‘有心无力’,得层层向上打报告、跑部门协调资源。现在,借助‘10号’工作室,领导带着资源下沉一线,难题很快就能‘破冰’,困扰居民的‘脚下隐患’也能快速解决。”花都区新华街华南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从问题现场交办到现场协调清障,再到专业施工完成彻底排除隐患,仅仅48小时,花城路1号耀华楼小区外侧巷破损化粪池井盖就迅速被修复。

  自去年中央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来,花都区持续用好“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创新推动领导资源下沉,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随着花都区纵深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这趟每月准点出发的“民生快车”,正载着更多治理创新成果驶向大街小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业衡

  创新“一站式”服务联组 让群众呼声“一键直达”

  每月10日,花都区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能看到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时而俯身倾听居民诉求,时而专业解答法律疑问。这支由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员律师组成的“两代表一委员”联组服务队,通过首创的“10号工作室”机制,将原本需要分别对接多个职能部门的基层事务,创新整合为“一站式”服务联组。

  “一站式”服务联组不仅让基层干部从“多头对接”的烦琐中解脱,更让群众呼声实现“一键直达”。过去,花都区基层单位经常要报送“两代表一委员”下沉工作情况,常面临重复填报表格、多头汇报工作的负担。花城街道一名工作人员坦言:“同一件事要向不同部门反复说明,仅整理台账就要耗去大半精力。”如今,“10号工作室”通过组建跨部门联组,将基层对接主体从3个压缩至1个,并建立统一的问题流转平台。群众反映的路面坑洼不平、频繁发生停电等民生问题,经联组现场研判后直接推送至责任部门。

  炭步镇宏景苑小区属老旧开放式小区,因建设初期并未规划停车位,部分居民抢占车位私搭铁棚、飞线充电,加上路面未硬化,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经实地走访,“10号工作室”驻室联组成员认为整治工作刻不容缓,联动多方合力解决问题。镇党委迅速响应,走访协调辖区企业捐赠混凝土164立方米,两天内完成1500平方米地面硬化,释放公共区域约1500平方米。下一步,该小区还将划定停车线及安装充电桩。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花都区对治理资源系统性重构的证明。联组通过采取“固定日期+流动站点”模式,每月10日集中进驻社区,其余时间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响应需求。“过去代表委员走访需分别协调时间,现在联合行动单次可覆盖政策宣讲、法律咨询、民生议事等多种事务。”花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10号工作室”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400余个,走访服务企业600余家,满意度近100%。

  建立全方位闭环管理机制 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

  在过去,花都基层常常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诉求,可能要在物业、业委会、住建、消防等多个部门间反复协调;一个商铺噪声扰民的投诉,往往需经历12345热线转派、属地街道现场核查、多部门联合执法等漫长流程。“10号工作室”通过建立“领导包案—联席协调—代表监督—群众评价”闭环机制,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多项高频治理事项整合成“一件事”清单,通过区领导每月下沉社区包案督办、“10号工作室”全程跟踪问效、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切实推动基层“减负”。

  秀全街花港社区辖区内曾有一片让周边的居民群众头痛不已的荒地,它位于岭东路一侧,本应是居民群众日常出行的便捷通道,却沦为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卫生死角。“这片荒地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管理权属等多种原因,我们多次向上级请示,找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依然无法解决。”花港社区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在5月开展的“10号工作室”活动中,花港社区党委将该情况反映给工作站“两代表一委员”,带队领导高度重视,当天就协调区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开会研讨,快速制定荒地改造方案。花港社区迅速响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改造施工工作。在花港社区“10号工作室”联组监督推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问题迎刃而解,改造工程有序推进。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荒地“华丽变身”为宽敞平坦的人行道。

  在花城街罗仙村,有路段因路灯老化导致夜间照明不足,存在安全隐患,街道和村党委无法自行解决,通过“10号工作室”联组协调,区直部门快速响应,引入社会资金15万元,仅用两个月便完成改造;狮岭镇百合雅居小区居民使用临电十余年,夏季频繁停电,但新建电房需1600万元资金,工作室联组持续追踪,最终通过多方协调促成电力改造立项……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10号工作室”真正实现“问题在基层收集、矛盾在基层化解”的有力证明。

  从民生微实事到产业大项目 让治理效能实现质变

  如今,“有困难,找‘10号工作室’”已成为花都街坊的共同心声,“我们的每一件‘揪心事’‘烦心事’、一个个‘硬骨头’,‘10号工作室’都认真回应、做好记录、记在心上,我们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花都街坊表示。

  “以前水管老出问题,修了好几次还是不行,我们心里也着急啊!”在今年开展的“10号工作室”活动中,梯面镇红山村村民向工作室联组反映佰公坳过河段饮用水供水的水管经常没有自来水。经研判,该段水管因使用年限较长,已出现严重老化现象,此前虽经多次维修,但管道破裂问题仍反复出现,不仅影响正常供水,更存在因破损导致饮用水污染的安全隐患。梯面镇“10号工作室”立刻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联系专业施工队伍,明确施工标准与时限,力争以最快速度完成水管更换迁移工程。经过紧张有序的施工,新的供水管道顺利铺设完成。看着清澈的自来水顺畅地流入家家户户,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民生服务领域,“10号工作室”也展现出惊人的“花都速度”。在狮岭镇瑞边村,大布河段一侧由于早期的排水工程建设长期缺乏维护,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安全,带队领导当天就协调相关部门到现场办公,短短一周,大布周边的排水道全部疏通;在花东镇天和村,本村老党员因长期患病瘫痪在床且医疗及护理费用高昂陷入一筹莫展之际,天和村“10号工作室”代表委员迅速行动,一方面主动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为其家庭争取支持,另一方面争取爱心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帮助老党员家庭渡过难关……这些“民生微实事”的快速解决,印证了“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产业版“10号工作室”更是成为花都实打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推进产业项目顺利落地的加速器。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瑞格尔电子有限公司面临生产基地分散、招募人才渠道少的难题。为此,“10号工作室”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最终确定“整合土地资源,实行连片开发”,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产业园区;同时,发挥辖区高职院校优势,推动“企业直达高校招收专业人才”等助企纾困的方针政策。最终,瑞格尔总投资达1.5亿元,占地面积近20亩的国内首家LCD智能投影产业园竣工投产。

  花都“10号工作室”的创新实践,通过以机制破题实现基层减负,以服务转化彰显治理效能,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模式。从山区公交站的快速建成到企业诉求的高效响应,从民生微实事到产业大项目,“10号工作室”用7400余个问题快速解决、近100%的满意度证明: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治理流程;赋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让基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4告别“多头对接” 基层治理“提能” 董业衡2025-10-13 2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