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全运”夺金记1
开篇语
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堪称技能界的“全运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共设106个赛项,吸引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涵盖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广州选手在本届大赛上奋勇拼搏,取得9金3银5铜及39个优胜奖的佳绩。连日来,我们走近这些选手,了解他们如何专注一事、勇攀技能高峰。
“当机器人精准完成最后一项送件指令时,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那一刻才敢相信,我们有机会把金牌带回广东了。”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落幕,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张天煜站上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最高领奖台。
3天赛程,10个小时激烈角逐,这位26岁的广东汕头青年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跨越式成长,问鼎国赛,获得“参赛代表团最佳选手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春林、何颖思 通讯员骆晓彤
夺冠:机械臂机器人精准“双控”
张天煜所参加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是大赛的新职业赛项,首次增设机器人组装科目,要求选手在三个半小时内完成机械结构与电路模块的完整拼接,竞争尤为激烈。
“比赛模拟了送快递场景,但背后是智能仓储、适老化服务、酒店配送等民生需求的综合考验。”张天煜的教练何波解释道,该赛项融合了多模态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需实现传感器、通信、AI视觉的系统集成,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而真正的挑战在于精度控制——机械臂抓取物体的位置误差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偏差必须双双控制在毫米级别内,且二者协同操作时需同步响应。“为了达到毫米级别的精度,我每天训练12小时以上,反复测试不同算法的响应速度,优化机械臂的抓取精度。”张天煜说。
“赛程环环相扣,要完成服务机器人的硬件组装、软件编程与场景化功能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执着,让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全部任务,赢得评委一致认可。
夺冠后,张天煜难掩激动的心情:“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面对挑战时的执着与坚守。”
成长:跨界破茧挑战新增科目
张天煜本科期间学的是计算机,研究生期间学的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对机械和电路操作不太熟悉。
学院先进的实训平台,让他真正与机器人“结缘”。去年11月,当张天煜看到实验室里先进的机器人设备时,他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从那时起,我就想搞明白:怎么让这些机器人按人的想法动起来,还能动得精准、动得靠谱”。
从今年2月开始,张天煜先后参加广州市选拔赛、广东省选拔赛,赢得了晋级国赛的资格。此后,他和团队开始了全力备战国赛的“封闭训练”模式。备赛初期,新增的组装科目曾让张天煜屡屡碰壁。“机械部件的装配角度、电路接口的插拔顺序,每一步都藏着学问。”新增的组装科目对张天煜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为攻克难关,他和教练团队共同研发了一套个性化的硬件组装流程:“我们先补齐理论知识,针对性改进训练方法,然后梳理安装顺序,最后通过定时测试提高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天煜不仅高效完成了新增组装任务,还实现了机器人与机械臂的高精度协同,最终通过优化代码逻辑与机械臂参数,将协同误差稳定控制在1毫米以内。
在教练何波看来,这次比赛的价值不止于金牌本身:“这不仅是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更是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最高认可。学院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打造出了一支‘能上讲台、能进工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张天煜计划将国赛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用创新与实干践行技能报国的理想,让智能科技更好地服务生活、赋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