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教育周刊

“多元”文科生 走出新赛道

魏丽娜、林欣潼

本文字数:2760

   关智佳

  扫码观看本期“同学来了”视频。

  扫码了解“同学来了”系列更多精彩内容。

  文科学子如果想突破单一技能的限制,需要怎样的规划与选择?如何找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本期“同学来了”,让我们走近广州市南武中学毕业生、中山大学首届“日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本科生关智佳,看看他是如何凭借清晰的自我认知、扎实的学习方法,在文科选择空间相对狭窄的当下,选择了一条“语言+法律”的复合型发展道路,为寻求多元发展的文科学子们带来实践参考。

  策划/黎蘅、刘晓星、曾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林欣潼

  图/受访者提供

  从“保底”到“看好” 文科也能有“硬核”前景

  “一开始我最想读的是中大法学,但知道它太抢手,我的分数不一定稳。”谈及志愿填报,关智佳坦言,最初的目标是中山大学的纯法学专业,但在了解到自身分数竞争力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学校今年新推出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最终将“日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作为“保底选项”。

  这个看似“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背后藏着他对文科发展的清醒思考。在不少人眼中,日语和法学是所谓的“长线发展专业”,前者被认为“就业面窄”,后者则因“内卷严重”常被调侃“劝逃”。但关智佳却不这么看:“文科选专业确实受到一定限制,但与其纠结专业,不如多学一门技能。单学语言满足不了我的就业需求,可加上我感兴趣的法学,就能往涉外方向发展,反而更有优势。”

  他观察到,如今文科人才培养正朝着“复合型”趋势发展——不仅中山大学,多所高校都在推出双学位项目,为语言类学生搭配法学、计算机等实用专业。“现在自学语言的渠道太多了,‘多邻国’这类软件就能入门。但如果能在学好语言的同时,再掌握法学知识,未来无论是进国企还是做涉外相关工作,都有更多选择。”最终,当收到日语+法学双学位的录取通知时,他直言“比预期更好”,“这个专业有专门的法学导师做职业规划,大一打牢日语基础,后续再深入学法律,我很看好它的前景。”

  不盲从全文科组合 适合自己才是“最优解”

  关智佳与文科的缘分,早在初中就已注定。“我的物理、化学成绩一直不好,数学也只是勉强,我对政治、历史更感兴趣。”因地理成绩薄弱,关智佳在初中时就对生物感兴趣,且生物能为总分“提分”。高一选科时,他没有盲从“历政地”的传统全文组合,而是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了“历史+政治+生物”。

  这个选择在南武中学并不小众,他所在的年级有20至30人选择这一组合。“选科不能只看别人怎么选,要综合兴趣、优势和职业规划。”他分享,当时查了很多社交媒体资料,也问过老师和学长,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生物能帮我提分,历史、政治又符合我读文科的目标,这样的组合对我来说最合理。”

  在南武中学CCAE班(特色班),关智佳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十,分科后更是连续两年保持前列,高考时成为学校文科第一名。“如果去了省市属学校,我可能只是中等水平,有压力的同时还可能缺乏动力。但在南武,我的水平和学校匹配,老师也给予我很多帮助。”他回忆,班主任像“妈妈”一样关注学生的情绪,备考时总是提醒“能坚持就不放弃”。无论是自己的任课老师,还是其他班的老师,只要他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都会耐心分析错题、指导笔记。“学习80%靠自己,但好的老师能帮你少走弯路。现在我觉得‘鸡头’和‘凤尾’不重要,学校差距不大的话,个人努力才是关键。”关智佳说。

  自律为基 笔记+错题本筑牢“高分根基”

  “我不算特别聪明,但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谈及学习心得,关智佳总结了三个核心——自律、做笔记、整理错题,这三点,他坚持了整整三年。

  自律是他的“动力源”。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每个周末他都会早早回校自习,充分利用安静的环境梳理知识点。“我有明确的目标,知道高考是实现未来发展的重要机会,所以我会主动规划时间,不用别人催。”这种能动性,让他在没有校外培训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成绩稳定——高中阶段他从未报过补习班,初中时为补数学报过几节课,但“效果不大”。

  “补习班教的知识和学校老师教的差不多,如果你在学校没消化好,去补习班只是再听一遍,没什么用。”他直言,除非是“吃不饱”的尖子生需要拔高,否则补差类的补习班意义不大。“学校老师更了解你的情况,有问题直接问老师,比去补习班更高效。”

  做笔记和整理错题,则是他巩固基础的“法宝”。从高一开始,他就为每门课准备了笔记本,三年来不断完善、复习。“笔记不是抄书,是把重点、易错点整理出来,最后备考时全靠它。”而错题本更是他的“提分关键”——不仅数学,政治、历史这类文科科目他也会整理错题。

  “错题就是你最薄弱的地方,盲目刷题没用,把错题弄懂了,才能真正补短板。”他介绍,针对历史、政治,他会记录“高频易错题型”和“答题思路偏差”,数学则侧重“解题步骤漏洞”,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翻看。正是靠着这种“针对性突破”,他的数学成绩不断提升,高考考出118分的成绩,成为他拉分的“优势科目”。

  不被“趋势”困住 文科生也有“更多可能”

  如今,已经踏入大学校园的关智佳,虽对未来有一丝纠结——关于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攻读法学硕士,但更多的是期待。“家里人说,四年后的情况谁也说不准,现在多了解、多尝试就好。”他计划在大学期间打好日语和法学基础,同时关注涉外法律领域的动态,为未来发展积累资本。

  对于正在纠结选科的学弟学妹,他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看兴趣,备考很累,有兴趣才能坚持;其次看优势,至少要有一两门能提分的科目;最后看职业规划,历史类选择虽少,但提前想好方向,就能少走弯路。”

  当被问及“是否会劝阻他人选历史类”时,他的回答很客观:“如果真的热爱历史,或者像我一样,选历史能发挥数学优势,那就选;但如果对文理都没兴趣,且成绩差不多,选物理可能会有更多专业选择。”此外,他强调文科的价值不该被低估。“现在国家需要科技发展,但人工智能再强,也还是需要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文科培养的这些能力,在未来同样重要。”关智佳说。

  记者手记:

  从理科薄弱到文科优势凸显,从“保底志愿”到看好的“复合型专业”,关智佳的经历或许印证了一句话——文科从来不是“死胡同”,只要找准优势、坚持热爱,哪怕选择空间有限,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宽路”。而随着高校双学位项目的推进,更多像他一样的文科生,或许将迎来“技能叠加”的新机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 A4“多元”文科生 走出新赛道 魏丽娜、林欣潼2025-10-02 2 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