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评论

“银龄行动”的公益形象不容亵渎

连海平

本文字数:1071

  近期,有机构或个人假借“银龄行动”名义开展商业活动牟利。民政部日前表示,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从未授权、从未批准、从未同意任何机构或个人以“银龄行动”名义,开展投资返利、销售返佣、加盟返点等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

  启动20多年来,“银龄行动”已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的一张名片。这是一项以老年人为主体,秉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开展智力援助和参与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为内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从东部老专家赴西部智力支援,到参与农村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从“智慧助老”跨越数字鸿沟,到助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助农创收,到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治理……“银龄行动”始终秉持“社会参与、老有所为”的公益初心,与商业活动毫无关系。

  正是因为品牌形象佳、社会影响大、号召力强,“银龄行动”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为他们进行商业活动甚至商业欺诈的“金字招牌”。他们精心设计剧本,巧妙运用话术,一步一步请君入瓮。

  第一步,身份造假。通过伪造与民政、老龄等部门合作文件,虚构“官方授权”背景,以“银龄工程指定合作方”等名义打造虚假人设、骗取公众信任。第二步,抛出诱饵。推出“投资返利”“加盟返点”等项目,进行非法集资,玩庞氏骗局。在某地一个“银龄之家”骗局中,犯罪分子虚构“阿里健康股”概念,以10%分红为诱饵,骗了不少人。第三步,场景延伸。从线下门店渗透至线上直播间,开设所谓的“银龄养生专场”,通过“专家问诊”“病友分享”等话术诱导消费。以公益名义消解防范意识,利用健康焦虑放大养生需求,以“情感陪伴”填补孤独感,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少受害者的辨别力、抵抗力便消失殆尽。

  与普通商业欺诈相比,打着“银龄行动”旗号搞非法活动有双重危害。共性方面,受害者要么钱包受损,面临直接经济损失;要么健康受损,因轻信虚假保健品而耽误病情。特殊之处在于,“银龄行动”这一官方品牌遭污名化,损害了品牌信誉、破坏了公益生态、啃食了信任基础。若对这一乱象听之任之,无论是对“银龄行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维持社会的法治环境都十分不利。

  对于一个公益项目来说,阳光是最好的“除霉剂”。信息公开透明且容易获取,有助于公众对公益项目全面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不法分子乱蹭品牌的漏洞。日常要做好“银龄行动”宣传,强化源头公示,提升项目的曝光度、能见度。譬如多组织银龄志愿者进基层,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事后要畅通救济渠道,包括设立举报热线,当公众遭遇此类非法活动时,能及时申诉。与此同时,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需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让打击更有力、维权更有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10“银龄行动”的公益形象不容亵渎 连海平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