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中考”启示录系列评论
人工智能产品加速迭代,无人机快递天空穿梭,自动驾驶汽车融入日常……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制胜未来的关键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新的“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将镜头对准“湾区硅谷”广州南沙。早在2022年,国务院就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为《南沙方案》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历经三年奋力奔跑,南沙迎来“中考”交卷时刻。成绩单上亮点纷呈——
创新动能在迸发。三年来,南沙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5.4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1.5%、总数突破1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11倍、总数达35家……在这片远山如黛、近海似烟的岭南热土上,科创力量正迸发出新生的活力。
科创成果在喷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大湾区国先中心、场景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全面启动建设,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赋能航天产业……实验室里,科创之力闯入一个个“无人区”;实验室外,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让一个个成果从书架跃上货架。
科创资源在集聚。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加快建设,引才育才平台不断升级;越秀iPARK粤港智谷开园首年园区入驻企业营收超120亿元,吸引注册及入驻企业超185家;全国首个粤港澳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整合亿级数据……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要素涌现,为构建“创新雨林”创造“天然条件”。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向未来,如何紧抓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全力提升南沙发展能级?
要持续抓“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源浚者流长,积蓄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必须过基础研究关。南沙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深挖大学大院大所资源潜力,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要全力促“融合”。加速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转化,是重中之重。南沙要持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做强以系列重点平台为强支撑的“雁阵”势能,体系化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围绕“1到100”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更好服务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要着力夯“根基”。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硬骨头”,优秀人才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铁嘴钢牙”。南沙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让创新活力喷薄而出。深入实施“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打造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高地……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筑牢科创的根基。
科技是强盛之基,城市赖之以兴、国家赖之以强。南沙,当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科创实力之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新跃升,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