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魏丽娜
9月15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在广州召开。会上系统介绍广东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情况,院士专家、人大代表、企业家等围绕政策落地、产业对接、评价机制、粤港澳协同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政府相关部门现场听取意见、回应关切。多方共同探寻更具吸引力、更高效能的人才引育新路径,助力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提质增效,为广东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汇智聚力。
开展高素质
人才引育专题调研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自今年2月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作出明确部署以来,广东以空前力度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低空经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开展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
会上,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力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广东省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的情况。据介绍,广东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提前实现揽才目标。
完善更具吸引力
引才政策体系
调研组表示,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强化人才工作统筹布局、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提高人才供给自主能力,持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支撑。
据介绍,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广东加快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以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高素质人才引育提供重要载体。此外,广东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出台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若干意见,建有34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21.4万人。
如何进一步夯实人才底座,加速人才强省建设?为此,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完善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对于顶尖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巩固深化“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成果,细分领域建立健全产业人才图谱;进一步健全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育体系,支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教研融合平台,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专家建言人才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建议,仅靠引进人才已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广东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工作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当前,广东以空前力度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对此,薛其坤提出,可建立针对30~35岁年龄段、处于创业发展黄金期的人群的广东基础人才培育计划,并将其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一个特殊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
打通港澳人才互通互享机制
广东如何进一步从“人才大省”向“高素质人才大省”跨越,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赵宇亮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作用,建立粤港澳协同引才、联合育才的机制,深度互联互通,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能力。”赵宇亮表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枢纽优势,打通港澳人才互通互享机制,可以服务广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
推动体制内外人才双向流动
“我来自产业一线,深切体会到人才对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结合工作经历,建议推进跨体制人才流动融合,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突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机制障碍。
具体而言,他建议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改革试点,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高校和科创平台全部出台人才流动共享具体实施办法,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罗丹:
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罗丹在发言时建议,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落实“破四唯”要求,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此外,设立关键岗位,匹配相应业绩要求,待遇跟着岗位和业绩走。
罗丹表示,人才对应的政策待遇,申请信息是否畅通、手续是否简便,不仅关系到被服务对象的感受,更直接影响人才工作的开展,建议配置人才服务专员,一站式、在线式解决问题。
省人大代表余旸:
以真实需求驱动技术突破
“如何放大人才的能力长板,这是人才培育方面需要深入思考且不断探索的。”省人大代表、广东先知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旸表示,真实需求驱动技术突破,场景真正落地才能反哺人才成长。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顶尖人才明显更青睐有真实工业场景的省份和地市。”因此,余旸建议设立场景基金,重点资助需求驱动项目;人才考核评价进一步倚重落地成果评估,进一步拉长评价体系时间线,建立人才和行业双向奔赴的高效路径。
低空经济专业代表小组组长周虹:
试点“湾区低空人才通行证”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代表低空经济专业代表小组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制定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人才服务中心”,整合各地信息资源;试点“湾区低空人才通行证”,允许港澳人才备案后参与大湾区低空项目研发、空域管理等工作。
人才培育方面,周虹建议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吸纳法律、技术、社会学专家,为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场景提供合规评估服务;支持高校、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开设“AI+低空应用”微专业。
电子信息专业代表小组咨询专家朱晓光:
打造人才培养引进“直通车”
电子信息专业代表小组咨询专家、中兴通讯系统产品体系高级技术总监朱晓光建议,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适配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直通车”。
朱晓光同样关注到高校的专业设置。他建议,建立动态化育人体系。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前沿。
新能源新材料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罗爱平:
建议试点人才“双聘制”
新能源新材料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爱平建议出台全省新能源产业链人才专项支持政策,从吸引人才来粤就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人才认定方式、加大企业人才培育力度、财税等全方位进行支持。
罗爱平表示,要鼓励和支持省内高校研究生教育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发力,开设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工作。试点实施共享人才的“双聘制”岗位,增强人才吸引力、降低引才难度。
生物医药与健康专业代表小组组长谢青梅:
动态引入前沿技术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谢青梅代表生物医药与健康专业代表小组建议,以广深为创新策源核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或研发平台(如粤东海洋生物医药、粤西中药现代化等产研平台),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区域体系。
她还建议加大智慧课程和智慧实验室建设力度,动态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实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才特训计划”,鼓励多岗位轮训,推广“双导师制”“订单式培养”;建立跨校“生物医药+X”微专业,完善校企供需对接与毕业生从业追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