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何成才,如何走好人生之路?除了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还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追求知行合一、打造“行走的课堂”已然成为思政教育共识、思政出彩路径。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该如何追求知行合一?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走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武威、丁雄 通讯员 鹿彬、邱鼎森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邱淘东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打造多元场景 促进“知行融合”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按照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加强人才高地建设,搭建思政教育“大课堂”“大平台”,引导青年科技骨干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激励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科学高峰、敢闯科技无人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单位构建科研导向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夯实育人基础,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着力破解科研单位学生“知易行难”的痛点,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科研主战场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认知深化、信念内化、行动转化的知行合一中坚定报国信念、锤炼科研本领、勇担时代重任,为服务国家生物医药战略需求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广州健康院还打造多元科研场景的思政课模式,促进“知行融合”打破传统课堂藩篱,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实验6”号科考船、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科研一线,引领学生在国之重器前、在科研攻关时,切身感受国家战略的宏图伟略,体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召唤。
按照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广州分院正不断加强人才高地建设,搭建思政教育“大课堂”“大平台”,引导青年科技骨干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研究所新增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300余名,荣获国家、省部级奖项超过20项。
市直机关工委
以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始终将“知行合一”作为思政教育的标尺,通过创新理论实践融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攻坚实效,认真履行归口指导和对接联系78个市直机关单位学习教育工作职责,推动思政教育从“纸面理论”走向“实践战场”。
据介绍,市直机关工委聚焦深耕“思想田”,思政教育内容紧密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局和年度重点任务。一方面,坚持以上率下“领”学,通过“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研讨,组织召开市直机关《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传达大会,1639名县处级以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现场学习。另一方面,坚持联系实际“研”学,组织党员干部联系思想、工作、个人、发展实际开展研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纳入年度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培训机关党员干部4000余人次。
学习理论“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前述负责人表示,对于市直机关的党员干部而言,理论学习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脚到提升政治能力、锤炼过硬作风、创造一流业绩、践行初心使命上。
记者获悉,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群众所想,市直机关工委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市直机关党组织共申报159个调研课题。同时,把基层评议机关作风工作作为开门教育的重要抓手,发动逾1.9万名个人、5900家单位以下看上评议机关,查摆分析基评作风问题1098个,制定实施整改措施2166项。此外,市直机关工委还开展“展机关风采·当全运先锋”行动,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发动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两热”防控工作,组织“红棉关爱”志愿活动近2500场次。
市直机关工委表示,未来将持续把“知行合一”作为思政教育追求的境界,努力培养锻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以有力举措推动市直机关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作风保障。
广州市技师学院
知行合一是技工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生命线”
校园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室)主任、思政课教师姜兴莹表示,十分赞同“思政课要追求知行合一”这一观点,“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技工院校而言,培养德技双馨大国工匠其中的一个核心与关键,便是在思政教育中追求知行合一,这是技工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生命线’。”
姜兴莹指出,在技工院校,思政课的“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必须落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其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将“听进去的道理”转化为“手上的功夫”和“心中的准则”。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要让工匠精神、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融入他们的每一次实操中、每一个岗位里。
她表示,学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育“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一是课程融合,让思政扎根技能课堂。“例如,讲‘敬业’时,就带学生到车间,分析‘零件差0.1毫米的后果’,让学生懂得‘敬业就是对工序零失误的追求’。”二是实践检验,在服务中感悟价值。学校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家电维修、设备维护等技术服务。当学生用所学技能为老人修好电器,获得真诚感谢时,他们能最直观地体会到“技能为民”的成就感。三是榜样引领,让工匠精神可知可感。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走进校园分享故事,展示如何“在重复中保持专注”“在瓶颈前坚持突破”。
市技师学院积极推动“理论课堂”与“行走的思政课”双线融合,把课堂延伸到真实社会场景中。例如,在增城荔枝园,学生通过开展文化解读、数据分析、直播助农等实践,切身理解“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在丝苗米基地,大家体验智慧农业、开展社会调研,思考如何服务“百千万工程”。此外,该校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通过思政剧排演、情景教学、实地研学等沉浸式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建设“大德精技 育才铭道”思政文化长廊、技能人才林等校内阵地,并与校外机构共建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熏陶”的育人环境。
“构建教师‘知行合一’培养体系和培训课程,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将会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姜兴莹表示,接下来将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让“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将继续大力支持和推进“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车间、走进场馆、走进社区,更好地将“知行合一”落到课程组织和学生的学习感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