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海国(除署名外)
本版历史照片翻拍自《历史的烙痕:抗战时期广州老照片》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东北三省。消息传到广州后,广州爱国师生和各界民众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10月21日,广州沦陷。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积极开展地下斗争和情报工作,为广州抗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45年9月16日,广东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广州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山大学在广州率先发起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广州爱国师生和各界民众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广州爱国青年先后成立了“中大抗日剧社”、广州“文总”“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突进社”“马列主义行动团”等抗日救亡团体,不断宣传抗日救亡主张,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当时,中山大学成为广州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2000多人即在学校大钟楼召开反日运动大会。9月24日,广州高校学生在中山大学举行集会和游行,宣布成立广州全市学生抗日运动联合会。
1933年4月,在中共党员、中山大学教授何思敬的帮助下,广州进步文化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广州“文总”。他们团结进步群众,通过组织活动、办刊物等形式,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宣传爱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主张。它对于团结人民,唤起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军在广州所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行之一就是于1939年在原中山大学医学院秘密建立了从事细菌试验的波字8604部队,其大本营就位于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旧图书馆。由于日军进行细菌试验,仅简单地浅埋尸体,致使1942 年广州流行伤寒病。日军还用多种办法将细菌扩散至华南地区,造成严重的疫情后果。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辗转千里、四易其址。曲折播迁的淬炼令许多师生深化了对国情民意的理解,凝炼出日益厚实的家国情怀。
增城正果打响“广州抗日第一枪”
增城区正果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汉增城建县之时,其可考的第一个县治驻地便位于正果东北部紧挨增江的二龙争珠街,也即今黄屋、何屋村一带。今天,正果老街中那些数十年、上百年历史的骑楼、大屋间,往来着休闲、娱乐的市民和游客,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
而1938年10月20日,正是在正果,打响了“广州抗日第一枪”。回望那段烽火岁月,那不屈的精神、勇毅的斗志、坚定的信念,仍激荡在我们的心中。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100多架飞机及200多门大炮的配合下,从惠州大亚湾的澳头等地登陆,后迅速侵占了淡水、平山一带,侵略意图直指广州。当地军民奋起抵抗,但由于日军装备精良,敌我力量悬殊,沿广汕线保卫广州的中国守军虽英勇奋战,但惠阳、博罗等地仍相继失守。19日,日寇迫近广州“东大门”增城。20日,日寇由博罗横河经龙门、麻榨进入位于增城东北部的正果镇,利用飞机大炮对我阵地狂轰滥炸,轮番发起进攻。布防在白面石村黄沙凼坳、老虎石山一带的中国军队300多名官兵同仇敌忾,奋起抗击,依托地形顽强阻击日寇,子弹打完了就与日寇展开肉搏战。这场激烈的阻击战击毙击伤日军100多人,痛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响了广州抗日的第一枪,树立了一座抗战御敌的不朽丰碑。
为纪念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后来白面石、正果墟、麻榨、永汉等地居民自发募捐,在老虎石岗顶建立了抗日阵亡烈士墓,在黄沙凼坳建立了抗日烈士纪念亭。1998年春,抗日烈士纪念亭由增城市人民政府重建后改名为“抗日烈士纪念堂”。
如今,在往昔的战场上,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碑四周的浮雕重现了当年的战争纪实。每逢春日,周遭的木棉树红花似火,正如烈士们的热血青春。
在白面石村的山间,还藏着一座客家风格的四合院建筑,砖木石结构,朴实无华。这里是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原建筑物已经被敌人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建。“增龙博”是增城、龙门、博罗三县的简称。中心县委成立于1940年3月,领导增城、龙门、博罗三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羊城军民同仇敌忾抵抗日寇
1932年1月28日,日军开始进犯上海。由南粤子弟组成的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率领下奋起抗击装备精良的10万日军33天,使敌三易主帅,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位于天河区水荫路113号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便是由华侨捐款于1933年营建,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为便于在淞沪抗战中受伤将士的救治和康复,当时还在广州河南建立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疗养院。其纪念碑如今还保存在新港西路的广州市第六中学内。
从1937年8月31日至1938年10月,日军飞机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野蛮轰炸,使广州成为受日机轰炸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广州被炸死1453人,伤2915人,毁坏房屋2004间。位于东山新河浦的中共三大会址、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校舍,都毁于日机轰炸。
日军的暴行激起广东军民的极大愤慨,各方力量逐渐汇入抗日洪流。1937 年9月18日,广州儿童剧团在原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后改名为梯云东路小学)成立。其诞生地及团部旧址就在现广州市梯云东路44、46号。这支中共领导下的进步儿童抗日团体,后辗转于广东、广西等地演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童稚的身影震撼了许多民众,成为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在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内,能找到陆军第六十二军第一五七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从化良口镇石榴花山山腰上,有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它们是为纪念1939年、1940年的两次粤北会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而建。两次粤北会战保卫了粤北和粤汉铁路,配合和支援了桂南会战,有力阻断了日军北上的企图。
众多抗日队伍活跃在广州城乡
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州活跃着多支抗日武装。他们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番禺区沙湾镇福涌村石涌上街的潘氏宗祠,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1938年11月,广州沦陷后,成立了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1945年1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在珠江三角洲开展抗日武装活动。1940年9月,又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中队长林锵云,指导员黄柳言,队部设在今番禺区沙湾镇涌边村陈氏祖祠内。1944年7月26日,日军500多人夜袭番禺植地庄,广游二支队新编二大队在大队长、中共党员卫国尧的带领下,顽强反击,毙伤日军70多人,卫国尧等48名游击队员壮烈牺牲。如今位于海珠区南洲路沥滘村东街七巷6号的卫国尧烈士故居仍在,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在番禺诜敦成立了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番顺行政督导处。
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是著名抗日英雄阮海天的家乡,现今还保留着阮海天故居、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和他当年教书,后来作为增城中共仙村支部所在地的神山小学旧址。阮海天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回故乡重建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冬,阮海天等共产党员在仙村建立党支部,发动民众,组成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后发展成为东江纵队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在最危险的地方坚持对敌斗争
广州沦陷期间,虽然敌伪严密搜捕抗日队伍,但市区内的抗日活动却没有停止过。各种抗日团体、抗日志士出没于街头巷角,到处袭击日军、剪除汉奸、营救同胞。
荔湾区文昌北路耀华东街49号,是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为适应广东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1943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尹林平、梁广、连贯为委员,尹林平为书记。当年冬天,梁广进入广州,在49号(当时门牌号是39号)2楼居住,建立起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秘密活动机关。梁广作为省临委敌后城市工作的负责人,除了直接领导原粤南省委系统的地下组织,还先后同其他系统的地下组织领导人取得联系,指导和协调他们的活动。
1939年11月,中共从潖区工委派梁尚立到从化成立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就在今从化温泉宾馆内。第二年6月,中共从化吕田游击区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胡斯增任支部书记,在今吕田镇三村(红庄)白石咀胡氏公屋办公。之后,吕田各村陆续建起党支部,党员队伍不断扩大。1941年,王磊、徐恩等10多名党员由中共北江特委派遣回广州沦陷区建立秘密据点,发展党员、筹集资金,为游击队送医送药。王磊等在二沙岛上的颐养园内举办党的培训班。受训后的学员有的留在广州开展斗争,有的则输送到游击区战斗。
今天的黄埔区油麻山一带,以风景优美的徒步线路闻名遐迩,而这里也曾是广州革命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党组织和东江纵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长期在此从事抗日活动,并在位于今龙湖街旺村的日烈宗祠内,发动群众发起“抗敌后援会”和“抗敌御侮救亡会”。天河区长兴街道的长湴村在1936年曾由中共地下组织派中山大学师生办起了农民夜校。1938年以夜校学员为基础,组织成立了广东第一支农民抗日先锋队长湴村第一分队,开展抗日活动。位于今天越秀区中山四路谈家巷2号之一及中山四路342号的东江纵队交通站,是东江纵队在广州最重要的一个交通站,一直用到解放战争胜利为止。
在今天广州的城乡各地,还保存着刘邦彦烈士墓,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儒保塘炮楼、廖承志举办新闻界招待会旧址等众多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迹。它们成为承载广州抗战记忆的宝贵见证,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