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门户,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沦陷前,广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沦陷后,广州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广州地区进行了顽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广州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何评价广州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记者采访了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广东地方史专家,《广州抗战史》作者王金锋。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贡献卓越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共广州党组织在大革命失败和广州沦陷的恐怖环境中,始终坚持斗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中共两广省委发表宣言和通告,反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虽然彼时由于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坚持大屠杀政策,中共广州党组织屡遭破坏,难以公开活动(1932年10月到1936年底,中共广州党组织被迫中断),但因为广州是一座英雄城市,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广州是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工会组织的城市之一,是最早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最早设立分部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设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方之一,广州民众的思想觉悟较高,所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广东机器总工会、中山大学学生等广州各界民众团体纷纷发表抗日救亡通电,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发起援助黑龙江马占山抗战义举和第十九路军一·二八闸北抗战的捐款活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救亡高潮。
同时,隐蔽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如中山大学教授何思敬等人,通过读书会等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组织了秘密抗日团体“突进社”;进步学生麦蒲费则在共产党员王钧予的影响下,改组成立了“中国青年抗日同盟”,这两个团体都成为党的外围组织,为广州党组织的重建和开展抗日斗争积蓄了力量。广州党组织恢复后,积极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组织、领导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团体的救亡活动,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支持政府保卫华南、保卫广州。
广州沦陷后,广州党组织按照广东省委的决议,撤出广州,在敌后农村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组建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建立了近10万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开辟的华南抗日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香港沦陷后,广州在华南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地下抗日斗争,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从1941年开始,中共粤南省委、北江特委、东江游击队、珠江游击队等4个系统,分别派了一批共产党员潜入广州,遵循“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抗日斗争:通过建立秘密据点、交通站,开辟交通线,保护、运送了大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依靠职业掩护,宣传教育群众,培养、训练了一批抗日骨干;通过搜集情报、筹集经费、破坏敌伪军需生产等方式,有力支援了抗日武装斗争。
广州人民打破日军妄想切断国际对华援助的企图
广州军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广州人民的抗日斗争打破了日军妄想切断国际对华援助的企图。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全面封锁了海上交通,各国援华物资和中国采购的战略物资大多从海路运至香港,经广九铁路运至广州,再经粤汉铁路北运至武汉,分发到各个抗日战场。在广州沦陷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广州军民在日军的大轰炸中,努力保持着这条生命线的畅通,为其他地区的抗日战场提供了物资保障。
广州人民的抗日斗争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所属部队在广东范围内与日伪军战斗数百次,歼灭俘虏日伪军2.5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8万人,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对敌作战3000多次,歼灭和俘虏日伪军1.3万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地下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有力配合了抗日游击战。正是因为广州抗战的坚守,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从有限的兵力中调出相当的部分来固守广州,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也削弱了其北进南侵的力量,有力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
广州扛起了文化抗战的大旗。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随着北京、南京、上海的相继沦陷,郭沫若、茅盾、夏衍等大批文化名人南下,他们建立救亡团体,表演抗日戏剧,演唱抗日歌曲,并把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报纸《救亡日报》和汇集全国文学界精英的全国性文学期刊《文艺阵地》等带到广州复刊。这些南下文化名人和广州本地的文化界人士一起推动广州抗战文化勃然兴起,使广州成为上海沦陷后中国文化抗战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