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民生周刊

离婚后探视难,如何破?

近年来关于探望权的纠纷不少 律师建议行使该权利应以孩子利益为主

程依伦

本文字数:1863

  民声调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近些年,关于夫妻离婚后探望权如何落实的话题增多。尤其到了暑假,随着孩子的作息变灵活,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往往希望可以更多地见到孩子。但记者了解到,现实中“探视难”仍较为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探视难”?能否从法律、执行层面破题?

  直接抚养方不配合

  另一方因“探视难”起诉

  今年暑假,张女士碰到了烦心事——原本计划乘飞机前往外地出差的她,意外发现自己被法院“限高”了。经询问得知,原来是她前夫及孩子的爷爷奶奶此前探望孩子不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于她没有及时处理,法院便将其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这让张女士很为难:一方面,她和前夫已不在同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孩子明确表达过“不喜欢和父亲一起”。为了尽快消除“限高”影响,张女士只能在法官建议下安排孩子和前夫见面。

  张女士的案例反映出探望权问题的复杂。据了解,尽管民法典关于探望权的行使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探望权能否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配合程度。

  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少星长期处理家事类相关诉讼,他表示,在其经手的离婚诉讼案中就有多宗涉及探望权纠纷。张少星透露,“探视难”背后实际上涉及法律、执行层面以及当事人双方观念、情感等综合因素。

  如其中一个案例:男方在国外生活,女方在国内,双方育有一女。女儿两岁时两人离婚,女方获得抚养权。男方后续多次提出趁暑假让女儿出国与他见面,但女方始终不配合;男方随后向法院申请探望权,法院最终也只判决“双方另行协商”。

  执行层面“无标准”

  实践中探望权或难保障

  记者了解到,由于探望权涉及家庭伦理、情感、观念、习俗等因素,立法层面并未作过多的细化和介入。张少星也表示,目前只有民法典对探望权有相关法条规定,但只规定了探望权的行使方式,至于探视时间及频率则由当事双方协议。

  而在实践中,并非全部判决都会将探视细节写入判决书,内容通常也较为简洁。“这就会导致探望权缺乏强制执行力,即便是寒暑假、中秋、国庆、春节等特殊时间节点,也很难保障探望权的实现。”

  “在执行层面上,法官的想法也不统一。”张少星解释,一方面,由于探望权本身涉及人身自由等权利,部分法官会认为不适宜强制执行;另一方面,有的法官会更多考虑现实情况,结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状况来判断。“例如有的孩子就是很抗拒和父母其中一方相处,抵触情绪强烈,这种情况也不适宜强制执行。”

  探望权纠纷增多

  法院调解、惩戒效果不一

  该如何破解探望权之困?张少星透露,由于相关法律法条较少,不少离婚夫妇的探望权纠纷往往只能通过诉讼、调解或变更执行方式等途径来解决。

  记者随后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发现超过3万份与探望权纠纷相关的文书,其中大多为申请执行方要求确认其对孩子的探望权,或是提出变更探望时间的诉求,也有儿童本人要求父母行使探望权、祖父母要求探视孙子等情况。“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不足,往往容易造成法官说理困难,只能进行自由裁量,因此时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此外,颁布“家庭教育令”、申请强制执行对其中一方采取“限高”等惩戒机制,则成为目前法院处理探望权纠纷时最为“强硬”的方式,但张少星透露,“家庭教育令”仅起到督促训诫作用,实际不具备强制性。

  律师建议:以孩子利益为导向 细化探望权规定

  目前关于探望权还有哪些优化空间?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国家对于探望权的称呼和表现尽管形式不同,但多提出“以儿童利益优先”为原则,且探望主体的涵盖面更广,内容形式设定更细致。

  如英国的探望权称为“儿童安排令”,即除父母之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人都可以成为探望权的主体,且探望方式包括逗留、拜访、书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德国民法典则规定得更为详细,如规定家庭法院可决定“接触权”的范围,并对权利行使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包括孩子与第三方的接触、探望地点、时间和频率等,并且规定“如果拥有共同监护权,在决定对孩子有重大意义的事项时,父母双方必须达成共同协议”。

  张少星介绍,我国民法典第1086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但对于探望权的行使方式、时间规定仍较为笼统,这也导致了探望权纠纷时常与抢夺、藏匿孩子、抚养权纠纷等交叉重叠。”

  因此他建议,夫妻双方离婚时,可以在离婚协议中对于探望权作更为细致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观念,夫妻双方都应以孩子的利益为主。“离婚后关于探望权的‘博弈’成本不仅高,对小孩、对双方都不好;而且即便双方离异了,至少孩子还有继承权。只有父母双方都好,孩子才能更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民生周刊 A7离婚后探视难,如何破? 程依伦2025-08-25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