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论

从“一分钟如厕圈”看治理智慧

王志高

本文字数:821

  据《文汇报》报道,近日,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为外卖骑手打造“一分钟如厕圈”的新闻,像三伏天里的一碗冰镇绿豆汤,解渴又暖心。这个把厕所问题当作“民生微项目”来攻坚的案例,让我们看见城市治理既需要飞针走线的绣花功夫,更离不开雪中送炭的应急智慧。

  现代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流动着无数“赶时间的人”。他们像人体中的红细胞,昼夜不息地为城市机体输送养分,自己却常常面临“排泄难”的生理困境。据统计,仅外卖快递行业,上海每天就有近20万骑手在路上骑行,日均活跃骑手约8万人。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公厕约340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5座。这种供需失衡,暴露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盲区——我们精心打造了游客的导览系统,却忽视了服务者的基本需求。

  破解“如厕壁垒”,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平衡艺术。物业担忧管理风险,居民顾虑卫生问题,商家在意形象维护,这些现实考量如同套在公共服务上的“多重枷锁”。石门二路街道的解决之道颇具智慧:通过“一小区一方案”的精准施策,以“标识可视化”消除心理距离,用“网格化管理”实现动态调节。更难得的是,这种治理创新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充分协商达成的社区共识,让各方都成为解决方案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但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将“应急之策”转化为“长效之制”。王家沙花苑将废弃的倒粪池改造为小便池,嘉发大厦把闲置的保安亭升级为驿站,这些“见缝插针”的空间利用,展现了城市更新的“微创智慧”。更可贵的是形成了“服务—反馈—共建”的良性循环:骑手从服务对象变为社区志愿者,商户从旁观者转为共建者。这种互动模式,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的生态,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施与受”的单向模式,构建起互惠共生的新型社区关系。

  给骑手一份方便,城市将收获十分温暖。那些醒目的“小哥加油站”标识,不仅是便民指引,更是丈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8从“一分钟如厕圈”看治理智慧 王志高2025-08-13 2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