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SA7版:中山新闻

以AI赋能教育为核心
锚定教育技术新方向

姜永涛

本文字数:2021

  中山在2025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

  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教育领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革?教、学理念将如何进化?

  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市教育领域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了解到,2025年中山市教育技术工作确定以AI赋能教育为核心方向,从基础设施升级、课程体系构建、师资能力提升三方面推动智慧教育迭代发展,多家学校在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AI,成效已初步显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汤铸莹、钟教轩

  AI时代更强调教师“育”的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赵桂枝已经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多年,她认为,AI时代更强调教师“育”的价值。

  赵桂枝表示,当下数学教学中教师“教知不教识”“教题不教问”“启智不育心”、学生“人在心不在”“心在志不在”“志在力不在”等“伪教”“伪学”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如何促进数学教师实施“真教”,引导学生实现“真学”,是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让数学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问题。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AI技术正推动教学范式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AI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AI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实现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赵桂枝强调,AI时代的教师,“教”的功能可能会被减弱,但“育”的价值应该会更加凸显。AI是强大的“助教”,但情感关怀、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仍是教师不可替代的使命。

  赵桂枝认为,教师的核心价值将转向设计融合AI工具、对接前沿需求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利用AI分析学情,精准诊断学习障碍,提供差异化辅导;更重要的是,在AI提供海量信息和高效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是更高阶的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也是对更高阶的‘育真’的要求。教师要主动学习并驾驭AI工具,将其内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增强‘育真’的本领。”赵桂枝说。

  推动智慧教育迭代发展 中山将实施三年培养计划

  记者了解到,2025年的全市教育技术工作会同时套开中小学人工智能培训会议。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孙仲廉介绍,2025年中山教育技术工作已明确以AI赋能教育为核心方向,从基础设施升级、课程体系构建、师资能力提升三方面推动智慧教育迭代发展。

  目前,中山已经制定三年培养规划,2025年通过分层培训、专题工作坊等形式实现信息科技教师全员轮训,重点提升AI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为AI教育落地提供师资支撑。

  记者了解到,当前AI在教学减负、学情分析、资源生成等场景已有相应的应用。通过DeepSeek、问卷星等工具动态收集学生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精准识别学习需求;利用豆包、Midjourney等AI工具制作多模态PPT、有声绘本,甚至创作英语韵文歌曲,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智能点名器、分组计分板、腾讯文档协作等应用,实现高效互动与管理。例如,通过“课文背诵打卡系统”,学生可实时追踪学习进度,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借助飞书多维表格、对话大模型(如Kimi)进行成绩分析与个性化反馈,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记者了解到,中山市烟洲中学“技术融入教学、数据支撑管理”的实践路径,在全市具有示范价值。

  该校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组建“AI+学科”创新团队,开展课堂应用案例开发;二是在现有智慧教室基础上,试点AI作业批改、智能学情分析等功能;三是加强与兄弟学校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协同发展。

  港口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小健认为,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精准推荐,到智慧课堂的实时互动,技术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

  教育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举办的2025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中,中山市组织83支优秀队伍、近300名师生及130名观摩人员参赛,最终斩获65项大奖,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1项;另展示类项目获得4个优秀交流项目奖,以卓越成绩展现了该市学生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早在2023年12月成立AI社团,2025年上半年,纪中AI社团一举斩获98个奖项,包括广东省航空航天模型冠军赛6金4银4铜、第三届小程序全球创新挑战赛省赛一等奖、入围总决赛,第二十二届中山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冠军等重磅奖项。

  记者了解到,纪中AI社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没有高品质的思维就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践行“思维+空间”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贯通式培养、项目式驱动、沉浸式体验、问题式学习、阶梯式进阶”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社团分入门、进阶、创新三个阶段分层育人,依托少年科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AI与创新设计实验室,联合北理工教授团队打造“一核多维”课程体系——课程覆盖多领域、多维度,贯穿基础知识普及、核心技术训练、真实科研项目实践及竞赛攻关全链条,旨在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在科创领域激发潜能、成就卓越。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中山新闻 ZSA7以AI赋能教育为核心
锚定教育技术新方向
姜永涛2025-08-08 2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