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广州双拥专题

军民双向奔赴 共谱“同心曲”

广州持续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

张丹羊、王连新、倪昕

本文字数:5059

  来穗荣誉疗养的戍边官兵代表走进广州校园,为小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透过地铁站这扇城市窗口,英雄城的双拥氛围可见一斑。

  “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宣讲红色历史、服务市民、奉献社会,成为广州双拥工作服务的纽带。

  天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某部队军娃走进海心沙消防救援站开展“粽情端午迎六一,军娃消防乐成长”志愿服务活动。

广州采用“培训+招聘”模式解退役军人“后路”之忧。

  舰艇靠泊海珠区新洲码头。

  盛夏时节,羊城处处涌动着“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热潮。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爱军拥军的光荣传统在传承中弘扬,在发扬中光大。一项项暖心惠兵举措,一个个拥军惠军品牌,饱含着这座英雄城市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折射出军民双向奔赴的鱼水情深。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也是广州连续第十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之年。沉甸甸的荣誉,是军地双方初心的恒久映照,亦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磅礴伟力的生动诠释。

  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广州正以此次命名为新起点,坚持胸怀“国之大者”,紧盯“军之大事”,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目标指向,全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持续推动新时代广州双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文/张丹羊、王连新、倪昕

  图/广州市双拥办提供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双拥根基

  “谭老,我们代表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来看望您了!”不久前,慰问组一行来到百岁老兵谭英家中,向老英雄送上暖心关怀,并向其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八一”前夕,一场“情系百岁老兵 致敬峥嵘岁月”的温情传递在羊城徐徐展开。今年是广州连续第五年开展百岁老兵慰问活动,计划走访慰问200位本市户籍98周岁以上老兵。此次活动持续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既充分用好老兵帮扶关爱基金,切实发挥帮扶效能,又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帮扶。

  已近期颐之年的老兵大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在战火硝烟中荣立功勋。他们的经历就是一部“活教材”、一本丰富的“教科书”。

  “关心关爱百岁老兵,是广州赓续红色血脉、致敬革命功臣的具体举措。”广州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广州已建立走访慰问百岁老兵常态化机制,依托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对百岁老兵时时关怀,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准。

  关爱百岁老兵为羊城关心国防尊崇军人新风尚写下动人的注脚。成立于广州的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广州起义首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一座广州城,半部革命史。在这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融入城市肌理,拥军爱军情怀厚植于百姓心间。

  今年4月23日至26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6周年,广州地区舰艇开放活动如约而至,恰逢广州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之际,海军导弹护卫舰“阿坝舰”和猎扫雷舰“赤壁舰”劈波斩浪而来,靠泊新洲码头,迎来一批又一批热情的市民群众。

  “当年我们用高射机枪打美军飞机,现在这‘千里眼’能锁定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多好啊!这盛世如我们所愿!”作为曾参与上甘岭战役的炮兵观测员,年逾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汤卓人轻抚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外壳,眼含热泪。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前,汤老驻足良久,向年轻民兵讲述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的故事,令在场观众肃然起敬。

  以战舰开放为契机,让市民触摸强军脉动;以老兵圆梦为纽带,让英雄见证盛世荣光;以国防教育为切口,让家国情怀扎根市井街巷……如今,人民海军的生日也成为城市的节日。

  步入新时代,双拥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城市。在羊城,从悬挂光荣牌到送立功喜报,军人的荣光看得见、摸得着。八一建军节、海军节、空军节,广州塔亮灯致敬最可爱的人;客流如织的地铁站里,一幅幅双拥主题海报分外引人注目;烈士纪念设施和红色景点人气爆棚,人们在行走中感悟峥嵘岁月……漫步街头,随处可以感受到崇军拥军的浓厚气氛。

  “广州是兵源大市、驻军大市、安置大市,双拥血脉深植于这片红色土壤。双拥工作要长远,必须要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市双拥办负责人说,广州不断创新双拥宣传教育的形式,传播全市军政军民同心合力、携手共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生动实践。全市近2000支“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更是成为广州双拥工作服务的纽带,他们宣讲红色历史、服务市民、奉献社会。

  服务备战打仗创新双拥举措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流传的民谣,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浓浓深情。

  拥军支前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不断赓续传承。

  “我们提好需求,接下来就是‘拿钥匙’验收,中间环节都交给广州市双拥办,太省心了!”西藏某边防部队官兵对“交钥匙”式的拥军工程赞不绝口。今年春天,一场城连共建项目“交钥匙”仪式在该部营区举行,广州市双拥办向部队进行两个边防建设项目移交,并向官兵赠送慰问品。

  “开展城连共建活动是广州传承红色基因、扛牢固边稳藏神圣使命的实际行动。”广州市双拥办介绍,两个建设项目的交付,将进一步改善边防官兵的战备训练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让戍边英雄在雪域高原上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过去,地方援建由政府提供资金,由部队自行建设;而今,政府按部队要求负责整个项目建设,部队等项目完工接收“钥匙”即可。

  “打仗需要什么,支前就保障什么;部队最缺什么,支前就准备什么。”在广州,拥军支前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广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凝聚支持胜战打赢、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

  开展拥军支前潜力调查、建立拥军支前专业队伍……广州健全完善双拥系统拥军支前应急响应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军地联动的工作体系。高规格建强双拥组织体系的同时,广州坚持高标准联动推进,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规划,在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上倾力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

  广州严格落实“双清单”制度,2024年以来,紧急筹措资金为2个新调整组建部队援建备战急需板房1600余套,为30余个旅级以上部队解决战备出行、营区高压线改迁、训练场改造和文化生活设施改善等事项150余件,及时解决部队建设困难和官兵生活急需,为部队演训破解保障难题。

  科技强军不仅是军队的事,也是时代赋予地方的课题和责任。在广州,拥军优属早已从传统的送物资、送服务向送科技、送智慧转变,实现了双拥工作的精准化。

  一张影响深远的科技拥军蓝图正在羊城大地上徐徐展开。广州不断助力提高科技创新对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畅通军地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的通道链路,组织带动市域内人工智能、新型材料、大数据、无人技术等新域新质力量助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上下贯通、全域联动的支前新“矩阵”。

  聚焦“前方、前线、前沿”,全链条做好拥军实事。

  瞄准“后路、后院、后代”,全方位化解后顾之忧。

  从爱心气球、缤纷鲜花到精致甜点、轻柔音乐,再到“同心塔”“一圈到底”等妙趣横生的小游戏,今年“情定羊城——天鹅见证 缘来是你”广州军地青年联谊活动现场,浪漫氛围拉满,甜度爆表。来自驻穗部队官兵和广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200余名单身青年齐聚珠江畔的白天鹅宾馆,共赴一场甜蜜邂逅。最终,在“天生一对”速配环节,7对嘉宾勇敢牵手,收获全场祝福。

  “天鹅见证”军地联谊活动正是广州认真解决官兵“三后”问题,努力聚民心、暖人心、稳军心的缩影。2024年以来,广州军地联合印发《广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细则》,及时协调解决一线官兵子女教育优待问题,先后协调400多名随军家属就业,1000多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

  就业是退役军人的核心关切。为解“后路”之忧,广州采用“培训+招聘”模式,将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与应聘求职无缝对接,帮助退役军人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角色转变,提升就业创业内生动力,同时深度推进就业创业云服务,开发“红棉老兵码”就业创业服务功能,做好“一站式”报到,推动实现“一网通办”。

  目前,全市3022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作为双拥工作重要阵地,持续释放“小站强服务”效能,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解决后顾之忧。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广州始终聚焦“三前”保障,倾力解决“三后”问题,坚持涉及部队的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充分展现广州双拥工作“真正重视、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良好作风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羊城军民鱼水情深。

  军地双向赋能共铸钢铁长城

  7月的珠江口热浪翻滚,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共建活动在武警某部舰艇开展。现场,军地双方签署《城舰共建合作协议》,明确以常态化党建共建为纽带,为长效化服务边海防官兵筑牢机制保障。

  这份协议背后,是官兵接力守护海疆的无声誓言——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艘舰艇便扎根珠江口,30余载风里来雨里去,参与净海行动,巡航超百万海里。

  “从甲板签约到海岛慰问,从海战遗址凭吊到精神传承,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城舰共建’情谊,让‘情系边海防官兵’的承诺化作更务实的行动。”天河区双拥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官兵们感慨:“守护海疆是我们镌刻在血脉里的誓言。你们的牵挂就是我们扎根孤岛、矢志戍边的不竭动力,定以忠诚热血,不负厚重期望,不负伟大使命!”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抗日战争时期“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解放战争时期“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历史,蕴藏着军政军民团结的“胜利密码”。

  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新时代,广大驻穗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在抢险救援、维稳处突、应急救援等大战大考中冲锋在前,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初心本色:派出官兵14万余人次、2000批次参加安保执勤;投入近6500万元参与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筹集549.8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24人,组织3600余人献血100余万毫升;组织6000余人次抢险救灾……

  军装在身,苦练制胜本领;戎装褪去,不忘冲锋姿态。在广州,广大退役军人正在努力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随着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广州双拥合力持续凝聚壮大,富有地域特色的双拥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串联30个红色景点的“粤传承”思想阵地、为驻海岛部队在穗提供免费食宿的“海岛驿站”“双拥水兵港湾”、助推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退役军人创业(乡村振兴)孵化基地、涵盖多领域专属优待优惠的拥军惠军商盟……按照“一区一品牌,一街一特色”要求,广州持续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岭南特色、广州元素、红色传承、军地共建的双拥品牌,全市军民共建点已超800个。

  新时代催生着社会化拥军新作为。

  “拥军优属不仅要靠党委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广州市双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参与、军地互动”的原则,探索完善行业拥军、社区拥军、企业拥军等社会化拥军新模式,持续拓宽社会化拥军“朋友圈”。

  数据显示,广州汇聚全市科技、教育、人才、文化、法律等各方资源,发动4000多家企业参与形式多样的拥军活动,双拥共建在英雄城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广州不断推动新时代双拥共建“走出去”,全力推进双拥共建向更宽领域、更优标准和更高质量发展。

  军民同心,汇聚制胜伟力;军民合力,共铸钢铁长城。站在新起点上,广州将一如既往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一连冠”为抓手,持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广州贡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州双拥专题 A6军民双向奔赴 共谱“同心曲” 张丹羊、王连新、倪昕2025-08-01 2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