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评论

农村公厕不能只建不管

谭敏

本文字数:1076

  近日,央视曝光山西运城稷山县多个村庄建了新公厕,却不对外开放,任由露天旱厕臭气熏天。据当地村民反映,这些公厕有的从未启用,有的只在领导视察时开放。当记者追问为何有厕所不用时,竟有村委会工作人员以“村民素质低”为由搪塞。

  对此,稷山县委县政府21日发布通告称情况属实,并将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追责问责。

  小厕所里蕴含着大民生。农村建公厕本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均投入大量资源,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可是,多个村庄公厕沦为摆设,显然背离了初衷。建好的公厕为何不使用?仔细分析,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原因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关。部分干部眼光向上不向下,整洁漂亮的新公厕平时大门紧锁,领导来了就正常开放,将厕所当成了面子工程和政绩盆景,把“领导是否看得见”当成工作干得好不好的标准,并不在意群众是否满意和受益。

  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农村公厕建好了,与能用、能持续运转是两回事。建好的厕所要正常使用,还需要日常管护、管道保养等配套跟得上。有的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看得见”的公厕主体建得又快又好,但在“看不见”的配套方面却做得很马虎。有的地方经费有限,无力安排厕所日常保洁和管理,只能锁起来。而听上去让人极不舒服的“村民素质低”的背后,正是厕所日常管护无人负责的现实。事实上,除了公厕之外,一些地方村民家中的厕所仓促上马改造后,也因为配套不足,要么是排污管道等设施没跟上,要么是冬天管道冻结没法用等问题而处于闲置状态。

  不管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干部作风问题:没有将群众诉求和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厕所难题,没有攻坚克难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厕不能只建不管,日常保洁和养护本身也是农村公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确要求“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强调,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农村公共厕所管护标准,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对此,稷山县委县政府通告表示要“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可谓找到症结所在。

  其实,只要有心,办法总比问题多。比如,可以组织动员村民参与公共厕所的保洁;再如,可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村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切不可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9农村公厕不能只建不管 谭敏2025-07-23 2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