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7月20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正式开展。展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西泠印社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
此次大型特展群星璀璨、千载难逢。200余件社藏珍品涵盖了书画、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来自何震、西泠八家、吴让之、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叔同等赫赫名家,为观众们奉上一场穿越百年、精彩绝伦的金石书画艺术盛会。百余件文人篆刻藏品集中在岭南大地呈现,以飨观众,序列之完整、藏品之精美、数量之空前,开创了西泠印社文人篆刻藏品大规模外展的先河。
展览勾勒丰富立体的文人群像
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承载、记录了122年的印人、文人交往史。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湖山最胜”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宗旨,立下“因人传地地传人”的宏愿,奠定了其社团基石。一百多年来,在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任社长引领下,西泠印社汇聚了无数艺林贤达,他们以金石为骨、书画为魂,共同铸就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堡垒。此次展览,正是西泠印社传奇历程与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现,勾勒出丰富而立体的文人群像,从创社四君子的清隽风骨,到历任社长的艺林标领,再到群星璀璨的名家手笔,无不彰显其“艺与学养并重”的治社之道与恒久魅力。
岭南之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本次展览涵盖六部分,包括“君子风骨”“标领艺林”“群星璀璨”(书画作品),以及“文人篆刻”“金石拓本”“印谱”(金石作品),系统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历程。“标领艺林”呈现七位历任社长的扛鼎之作,其中吴昌硕《设色四季花卉图》将“诗书画印”四绝融于笔端,沙孟海《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笔力雄浑,印证了“西泠印社社长”作为人文标杆的深厚底蕴。
西泠印社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次展览是西泠印社一百二十多年深厚底蕴与岭南大地蓬勃生机的完美融合,是西泠印社首次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公众大规模展出金石书画精华,也是对饶宗颐社长倡导的‘播芳六合’的深度践行。”该负责人还表示,西泠印社此次岭南之行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览不仅是艺术珍品的集结,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文人篆刻”展区内,从明代何震“程守之印”的爽利刀法,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再到吴昌硕“酸寒尉印”的钝刀沉雄,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汉三老碑》拓本上,斑驳字迹承载着东汉先民的生命记忆,当年西泠印社众人集资赎回此碑的佳话,至今仍传为美谈。通过陈介祺辑拓《簠斋印集》、吴大澂辑拓《十六金符斋印存》等稀世印谱,可见社藏的珍贵丰富。
展览还设置了两大沉浸式打卡点:位于一至二层过渡空间的“光的盒子”通过投影,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抽象化处理,营造一个光影交织、充满金石韵味的过渡空间,引导观众步入更深层的艺术殿堂;二层的“拾古”空间,将复刻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标志性的石坊门,让观众仿佛瞬间穿越至西湖孤山,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景致。
展览信息
◆本次展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号厅展出。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0日,分两期推出,第一期7月20日至9月7日,第二期9月9日至10月20日,将有部分精彩作品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