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闹市里有座荔枝“基因库”

记者探秘全球最大荔枝“基因库” 珍藏700多份荔枝种质资源

肖桂来、吴多、何钻莹

本文字数:2499

  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位于天河区,占地75亩。

  通过荔枝种质资源性状采集系统手机端,史发超拍照记录荔枝果实。

  资源圃内有一片“荔枝幼林”。

  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天河区,一众高楼大厦间藏了一片占地75亩的荔枝林——这里珍藏着700多份荔枝种质资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荔枝种质资源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基因库”。

  寻常果园追求丰产,这片荔枝林则以保存及延续生命多样性为使命。当红品种“仙进奉”与马达加斯加异域品种在此共栖,四季开花的“岭腰1号”与果壳坚硬的“踏死牛”隔垄相望……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荔枝种质资源在此安家。它是一部鲜活的荔枝图谱,更蕴藏着“解锁”荔枝新品的无限可能。

  近日,记者走进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荔枝圃,探寻这座“荔枝王国”背后60多年的守护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吴多、何钻莹 实习生田雪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几代人接力跋涉

  抢救消失中的“荔枝基因”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然而,荔枝种子的保存是个世界难题。“荔枝的种子为典型顽拗性种子,寿命短、贮藏困难,无法像水稻、小麦那样建立种子库。”资源圃负责人严倩告诉记者,要获得与母本相同的性状和遗传信息,目前最可靠的方式是建立资源圃,通过嫁接或圈枝繁育进行活体植株保存。

  守护这份“甜蜜家底”的接力始于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号召下,一场覆盖全国荔枝产区的资源大普查拉开序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开始收集保存国内的荔枝种质资源。1989年,经原农业部验收,果树研究所所建资源圃被命名为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收集保存荔枝种质资源124份。2022年,该资源圃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国家级种质资源圃,正式被命名为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

  如今,这里的荔枝种质资源已增至700多份。“这是过去几代科研人的成果。60多年间,科研团队深入原始森林、无人区、边境地带,终于建起这座全球最大的荔枝活体基因库。”严倩说。

  2011年10月下旬,研究人员在海南发现一株异季节开花结果的野生荔枝“岭腰1号”。根据果实的发育程度,研究人员推算出这一野生荔枝成熟时间在12月底。按照正常的物候期,我国荔枝成熟期在每年3月到8月,该荔枝树颠覆了荔枝的生长规律,极具研究价值。他们剪枝带回资源圃,成功收集保存了5株后代。2020年,当研究人员重返故地,那株珍贵的母树已被砍伐,原生地已开垦改种了胡椒等作物——这场抢救,抢先了一步。

  这样的“生死时速”从未停止。目前该荔枝资源圃中保存的种质资源中,黑面登、布袋、解放红等种质资源在市面上已不见踪影。

  荔枝圃里的“新奇特” 见证荔枝基因多样性

  记者步入资源圃,“漫山红云”的景象并未出现。700多个品种、2000多株荔枝树错落生长,成熟期各不相同,自然不会齐齐挂果。“资源圃的首要目标是资源的存活,而非丰产。”年轻的科研人员史发超解释。这片土地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基因资源。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庞大荔枝家族的多样性:既有大众品种,也有罕见珍稀品种;既有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远方来客”,也有从广东各地搜罗的“土著”;既有四季开花、喜欢“横着长”的“奇行种”,也有符合市场期待的“潜力股”。

  每一株树都有一段历史。“这棵荔枝树叫‘尚书怀’。”史发超在一株树前驻足,“相传明代尚书湛甘泉告老还乡时,从福建枫亭带回一粒荔枝核,在增城新塘育成。”该荔枝品种具有迟熟、丰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如今却已少见种植。

  荔枝圃里还有很多名字“土气十足”的品种。大造、踏死牛、乞儿甩、风吹寮、阿娘鞋、布袋……这些略显奇怪的名字代表它们的乡土性。史发超剥开一颗“踏死牛”:“这个品种,果皮特别厚和硬,当地果农形容‘掉下来能砸死牛’。而‘乞儿甩’则是核特别大、肉特别薄,只有薄薄一层果肉贴着果核,连乞儿都不要。”

  站在市场主流特性(核小、肉厚、皮薄)的反面,这些品种为何会在这里被珍藏?“它们不好看、也好吃,但耐储存、适应性强,是宝贵的基因资源。正是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基因库的非凡价值,也为新品种创制奠定了基因基础。”史发超说。

  在荔枝的千姿百态中,科研人员的慧眼总能发现闪光点。“看这‘岭腰1号’,异季结果,具有能填补市场空窗期的潜力。”说完,史发超又指向另一处:“‘柳荔2号’总是枝丫横生、生长缓慢,若应用到规模种植,是天然的矮化种质资源。”史发超说,这些沉睡的基因特性,正是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科技赋能育种 激活沉睡的“种子芯片”

  依托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圃创建了50多万株自然杂交后代群体和2万多株人工杂交后代群体,其中4000多株已开花结果,形成世界最大的荔枝育种材料库,为荔枝新品种培育储备了丰富的基础材料。这里已走出红绣球、仙进奉、凤山红灯笼、离娘香、清风、粤靓红等多个优质新品种。

  “仙进奉”的诞生堪称典型。2000年前后,研究人员在增城基岗村发现濒临消失的清代贡品母树。经十余年选育,经复壮和试种,这个晚熟品种(比糯米糍晚7—10天)重焕生机。近年来,该品种地头价比普通品种高三倍,成为带动一方产业的“甜蜜引擎”。此外,“清风”荔枝是桂味的突变株,具有百分百稳定焦核,解决了“桂味”大小核不稳定的问题,且成熟期比同产区的桂味早7—10天。

  严倩表示,科技正在重塑育种进程,资源圃科研人员通过对300多份核心种质重新测序,锁定了调控糖分、焦核率等性状的关键基因位点,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技术,大幅提升了杂交育种效率。“过去十年育一品种,借助基因标记,三年可锁定优株。”严倩说。

  在资源圃一处坡地上,记者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荔枝幼林”,几十株成一团,树干上绑着不同的编码标签。“这些是我们用资源圃里的实生种子或杂交种子孕育出的荔枝‘宝宝’,按‘亲缘’分组培育,分种在不同‘小区’内。”史发超说。待结束漫长的“童年”,优株将被选出扩繁,其余的将被淘汰。

  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市中心,这片占地75亩的荔枝林安静生长。每一棵自由生长的荔枝都仿佛在诉说——守护自然的馈赠,就是守护无限的可能。

  未来,资源圃将开展荔枝种质资源DNA的保存技术,建设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DNA库,不断提高我国荔枝种质资源的安全性。同时,资源圃将充分利用分子生物等新技术,加强荔枝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挖掘利用,为荔枝新品种创制提供更强基因资源支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6闹市里有座荔枝“基因库” 肖桂来、吴多、何钻莹2025-07-22 2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