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家门口的青年充电站

越秀区农林街将闲置空间打造为“邻里之家”

廖靖文

本文字数:1114

  在青年夜校上课的同学们完成了手工作品。

  民生微实事 点滴暖民心⑧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廖靖文摄影报道)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2号,这处占地5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农林街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业主单位以公益价出租该场地,采取“党委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出资、居民群众献策”的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将其打造成“邻里之家”。这个“邻里之家”不仅是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站,设在这里的“青年之家”也成为辖区青年与新就业群体温暖的港湾。

  在“邻里之家”刚结束摄影课的小刘是去年毕业来穗的研究生,偶然加入了农林街的“青年夜校”。“这里就在东山口地铁上盖,一出地铁就到,特别节省时间方便打工人,我参加后也推荐了其他同事报名,大家收获很大。”

  作为“邻里之家”的重要载体之一,这里的青年夜校自去年8月以来,已开设课程超100节,累计吸引3200名青年报名。课程设置紧扣青年需求,涵盖摄影、AI大模型知识等,既满足新业态青年的理论提升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技能学习的平台。

  夜校采用越秀区制定的普惠性收费标准,每人每期4次课199—399元,费用根据课程内容而定。青年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

  7月16日下午2时许,室外温度高达37℃,记者走进“邻里之家”,外卖骑手小王正安坐歇息,顺便为手机充一下电。“今天外面太热了,中午的单送完后,我来这里休息一下。”依托“邻里之家”,农林街延伸出丰富的服务载体,包括“羊城红骑手”青年成长基地等,常态化为快递小哥、骑手等提供休息、充电、饮水、上网、阅读等便民服务。

  今年3月,农林街团工委与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团委签订团建共建协议,由“池”续“瓶”安志愿团队定期为居民及网约配送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检查,助力新就业群体安全上路。

  定期推出的志愿集市活动,更是将服务送到青年身边。集市涵盖就业指导、创业政策指引等多功能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在奔波之余,能便捷获取所需支持。

  此外,农林街还立足居民需求,联合高校等机团单位,形成服务合力。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团委开展的“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聚焦“一老一小”,为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提供帮扶,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广州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旧不扔”社区公益回收项目,将回收所得用于社区环境治理或帮扶困难群众。这些合作,让高校资源下沉社区,为“邻里之家”注入专业力量,也为青年提供了实践与成长的平台。

  如今,“邻里之家”已成为农林街民生建设的金字招牌。在这里,青年夜校的课程持续更新,服务新就业群体的举措不断细化,校地联动的活动愈发丰富。从技能提升到情感联结,从便民服务到成长支持,农林街正以“民生微实事”的温度,书写着青年与社区共成长的故事,让每一位在这片土地奋斗的青年,都能找到家的归属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5家门口的青年充电站 廖靖文2025-07-17 2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