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为夜鹭设计“自助筑巢台”、守护坠巢啄木鸟……“鸟伯”陈春庆爱鸟更护鸟

半生追鸟:光影中守护羽翼

叶卡斯

本文字数:2422

  陈春庆用半生时光,在观鸟镜与镜头间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羽翼人生”。

  我们是冠军!40

  从珠江口滩涂上注视着候鸟腾空的孩童,到扛起相机追逐黑脸琵鹭的“追鸟人”;从为夜鹭设计“自助筑巢台”的巧思者,到守护坠巢啄木鸟的暖心救助者——陈春庆用半生时光,在观鸟镜与镜头间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羽翼人生”。当缝叶莺缝合叶片的精巧、松雀鹰掠过长空的惊鸣,都化作他守护城市生态的诗行,这位广州的“鸟伯”,正以温柔目光,编织着人与鸟类共生的绿色图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童年观鸟记 退潮滩涂、堂前屋后都有他的身影

  “你们听,这‘吱吱吱’的声音,是夜鹭发出来的。”走在海珠湖边,陈春庆指向湖中的小岛,如数家珍。他笑着说,鹭鸟有“偷东西”的习惯,筑巢时爱到邻居的材料库里“借用”一些树枝,于是他便建议工作人员找些树枝堆放在小岛上,供鹭鸟取用。建议设置一些浮台,方便幼鸟觅食。

  陈春庆出生在珠江口,小时候生活的环境除了海风和农田,还有各种鸟儿。“退潮的时候,滩涂露了出来,有很多小鸟在觅食,它们飞起来的时候,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说起年幼时的经历,陈春庆眼里满是怀恋。候鸟随着野鸭的脚步到来,季节转换时,野鸭、鸿雁……落地时翅膀的扑棱声陈春庆如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陈春庆说,自己打小就喜欢观察鸟类,那时堂前屋后有很多鸟窝,竹林里、蕉林里都有,不光鸟蛋的颜色五花八门,鸟窝的样式也各有特色。“我记得焦莺、缝叶莺的窝都很有特点,缝叶莺会用喙叼着草穿过树叶,像裁缝一样把叶子缝起来,我们看到的鸟窝,就是一片卷着的大叶子,上下两端缝合在一起。”陈春庆一边拉过一片叶子比画,一边介绍。受母亲的影响,陈春庆一直对鸟儿爱护有加,从不会去伤害它们。好奇的他会搬起梯子爬到鸟窝旁,数数窝里又添了多少幼鸟,如果这一窝小鸟“添丁”,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镜头追羽翼 他有自己的鸟类摄影“哲学”

  迷上鸟类摄影是工作以后的事。那会儿他有机会接触到相机,从工作存照,到拍摄人物、风光、花花草草……陈春庆手里的相机,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位摄影师开设的鸟类拍摄讲座,“器材很简单,拍得却很好看,从此我开始将目光渐渐转向鸟类。”陈春庆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回到出生地附近,南沙区十九涌,拍摄到黑脸琵鹭在滩涂上觅食的身影。它们觅食的动作很特别,一路走,一路“扫”。照片后来在报纸上发表。意识到黑脸琵鹭是珍稀物种,陈春庆开始对其跟拍。大约在2010年,他再次在南沙区拍摄到黑脸琵鹭,“拍摄到的黑脸琵鹭数量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生态持续向好。”

  利用周末,陈春庆经常外出观鸟,珠海、惠州、湛江、大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陈春庆说,拍摄鸟类难度颇高,要遇到合适的形态、光线等,就要有长时间的守候,从简单的拍摄,到追踪某个物种,了解其习性,需要下很多功夫。多年来琢磨鸟类摄影,陈春庆颇有心得,他把拍到的照片分为“图谱版”“靓仔版”“飞版”“哺乳版”等。“图谱版”,顾名思义,要达到图谱级别,眼耳口鼻要清晰;“靓仔版”,形态要优美,画面中最好能出现鸟儿的脚部,这才算完整;“飞版”就要有鸟儿振翅高飞的英姿,要拍出气势,通常这样的瞬间能够观测到鸟儿腋下的羽毛;“哺乳版”,陈春庆认为这是鸟类摄影的最高境界,无他,只因这样能体现动物之间的亲情。

  生死救援录 老幺啄木鸟与松雀鹰惊魂夜

  长期与鸟类打交道的陈春庆,对鸟儿有很深的感情。他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是曾经参与救助一只小啄木鸟。

  “那是在植物园里,影友们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雌鸟,马上通知动物救助人员前来处理,可惜没能救活。”陈春庆说,由此照顾幼鸟的重担就落在了雄鸟身上。雄鸟虽然勤勤恳恳,可还是有一只幼鸟不幸夭折。几天后,有一只幼鸟从鸟窝里飞了出来,第二天又有一只幼鸟展翅离巢,这时大家发现,还有一只在鸟窝里探头探脑,推想这是老幺。老幺也想自由翱翔,却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我们猜想老幺可能有点营养不良,导致它飞不起来。”

  影友们又一次找来了救助人员,可意外却出现了,这只小啄木鸟不愿意归巢,大伙只好把它留在草地上,拉起警戒线。陈春庆和影友们尝试给他喂食,小啄木鸟完全不买账。于是他们只能在旁观察雄鸟会不会来投喂。好在雄鸟比较给力,给它叼来了蟛蜞等食物。

  为了保证小啄木鸟在夜里不受流浪猫等动物的骚扰,陈春庆专门找到工作人员沟通,请保安把它放到纸箱里看管。在大家齐心照顾下,到第三天小啄木鸟努力飞了两米远,而后它也愿意归巢了。“相隔20天我再去看它们,这只幼鸟在我头顶盘旋,像是认得我似的。”陈春庆开心地说。

  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发生在雕塑公园。“当时公园里来了一只不速之客——松雀鹰,园内其他鸟类觉察到猛禽降临,纷纷叫了起来,想将其赶走。”陈春庆说,他听到有鸟儿在学猫叫,也有的在模仿其他动物声音,“细听下来,大约有10多种鸟类在发声,十分有趣。”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陈春庆认为广州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好转,特别是地处城央的海珠湿地,为城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绿色空间,“这几年很多公园都能拍到不少鸟类,甚至还能见到一些新种类。”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他建议公园要有动植物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植树造林时除了植物的观赏功能,还要考虑到方便鸟类取食,最好能种适合为鸟类提供食物的本土植物。他希望有条件的公园可开辟一块小园地,设置岭南佳果园,为青少年提供科普讲解。

  “公园可以在湖边种一些稗草,这样文鸟、禾花雀就不用去稻田里找稻谷吃,吃稻谷它们还要剥皮,稗草的草籽吃起来更方便。”陈春庆认为,这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动植物互生共存,将更和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5半生追鸟:光影中守护羽翼 叶卡斯2025-07-17 2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