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ZA10版:深圳新闻

莫高窟“数字分身”来深圳了

王纳

本文字数:1353

  2021年,敦煌莫高窟4座代表性洞窟曾在深圳等比例重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通讯员王一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赵声良曾经说过:“今天的深圳就是古时的敦煌!”千年之前,敦煌是中外文化往来交融的集大成者,而今天的深圳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商贸与文化往来的重镇。

  跨越千年时空,两个城市并不陌生,敦煌莫高窟的文物曾多次在深圳进行展览,每次都大受欢迎。这个暑假,敦煌莫高窟又来了,这次来的是数字分身。“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将在7月底在南山博物馆展出,200余件套珍贵展品、多件国宝级文物首次展出以及不开放洞窟的数字化还原将与市民见面。

  深圳市民对不开放的285窟并不陌生

  记者从公开信息获悉,这次展览中6个使用高清数字技术精密制作的1∶1复原特级保护洞窟尤为值得关注,包括两个不开放洞窟——第285窟和第3窟,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更是首次实现数字化整窟输出。

  最特别的285窟形成于西魏时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外来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保留有九首龙身的开明兽、人头蛇身的女娲、旋转连鼓的雷公等图案,有中国“万神殿”之称。其中的《五百强盗成佛》,画有战争、受审施刑、剃度等场面,为今天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筑、服饰等形象资料,它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最大的一幅故事画,更是最早的因缘故事画。

  当前出于保护目的,285窟已经多年未对外开放了。不过,对于第285窟,深圳市民并不陌生。2021年底,深圳博物馆“搬”来了莫高窟的4座代表性洞窟,其中就原比例复制呈现了莫高窟第285窟,引来大量深圳市民现场参观。

  市民可佩戴VR设备穿越至壁画世界

  先进技术不仅让不开放洞窟“数字复原”,还让市民更沉浸式地感受敦煌学百年的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基于第285洞窟联合打造深度文化知识互动产品。在虚拟世界对敦煌第285窟进行1:1毫米级高清立体还原,结合丰富的壁画和学术内容,创建出一个可实时交互、沉浸参观、体验游玩的深度漫游场景。

  这次展览中,市民可以佩戴VR设备、跟随能量体“摩灵”指引,身临其境“走进”洞窟。市民不仅能可借此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精妙绝伦的壁画世界。

  另外面向当下年轻大众对文化体验需求呈现更开放、更多元的特点,该项目开创了更为完整的旅游服务模式——“游前—通过线上互动了解知识、游中—沉浸式VR体验、游后—现场留念‘置身国宝洞窟’纪念视频”的升级体验,也为文博数字化、文旅行业创新开辟又一全新场景。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联合腾讯打造“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整合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并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运用AI技术对经卷文字自动识别,具备图像拼接、图像缀合、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功能。目前,“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图像60700多幅,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

  本次深圳展览将集中展示流失海外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项目系列成果,选取8件藏经洞经卷文物原件,以及流落海外的数字回归绢画复制品11幅和经卷复制品8件,包括“世界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原件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原件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深圳新闻 SZA10莫高窟“数字分身”来深圳了 王纳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