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理论周刊

数字重新定义信用

——数字时代的信用基因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沈君全

本文字数:1418

  “民无信不立”,信用,是贯穿文明历程的基石。从商鞅的徙木立信,到威尼斯商人的羊皮契约,再到当今指尖轻点的扫码支付与刷脸识别的瞬间,信用的形态随时代而变。本质上,它从新石器时代的实物信用(以物易物)​,演进至契约时代,再跃迁到今天的代码信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始终承载着文明的底层逻辑。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用体系正经历着从制度约束到算法驱动的范式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人类信任机制的重构。

  当比特币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突破传统金融中介的桎梏,芝麻信用、京东白条成为消费娱乐的“数字通行证”,我们目睹了一个新信用纪元的诞生。这个时代里,每个人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扫码都在编织着动态的信用图谱,要如何在这张数据之网中平衡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将成为数字文明必须解答的终极命题。

  信用的演化史,实质是人类信任边界的突破。从远古时代兽皮谷物兑换的物质等价信用,到农耕文明时的乡里隔邻,借贷、商铺交易的“口口承诺”“人格担保”信用,信用的半径不断从血缘、地缘走向全社会。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加速“信用普适”——开始从个体性转向“制度约束”的集体性。银行信用证、证券交易所、征信系统相继诞生,标准化合约与法律监管构建起跨地域的信任框架。而今数字时代,信用迎来“数据觉醒”。电商平台的交易记录、社交媒体的行为轨迹、智能设备的实时数据,让信用评估从“经验判断”跃迁至“算法推演”。数字信用的崛起,不再是被动的履约凭证,而是主动的信用生产工具——一次扫码支付、一条评论互动,甚至一次健康数据上传,都在为个人信用“画像”注入新的维度。

  数字信用的底层逻辑,是借助数据、算法与场景的“共振”,对信任的解构与重构。数据驱动的信用挖掘。通过多源数据(如消费行为、社交关系、设备使用)构建动态信用模型。例如,某农户的电商订单量、某行业人员资格形成信用等,综合生成其经营信用评分,替代传统抵押担保要求。算法赋能的信用评估,机器学习算法能识别传统模型忽略的隐性关联。例如,某企业的夜间水电用量波动,可能预示其生产扩张需求;用户手机充电习惯,可辅助评估还款稳定性。这种“行为即信用”的评估方式,极大拓展了信用覆盖范围。场景渗透的信用赋能,如公交车的二维码支付、扫脸支付和医院的无感支付等,数字信用已渗透至社会毛细血管,浸润每一个角落。

  数字信用的社会张力。数字信用在释放效率红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治理挑战,便利与风险并存。比如数据垄断隐忧,当信用评分过度依赖平台数据,个体则容易沦为“透明人”,从而出现算法黑箱问题。另外,虚假交易刷高商户信用分,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未来已来,构建有温度的数字信用生态,关键在于守正“技术向善”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建立数据确权与流通规则等机制。如欧盟《数字市场法案》明确数字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遏制大型平台恶性竞争行为,正是为了规范数字市场竞争秩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而有效引导技术向善。另一方面,数字信用的价值远超金融或产业范畴。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所言,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是信用。应推动信用理念的“人文回归”,使其回归到“信任互助”的本质核心。唯有如此,技术驱动的信用才能真正服务于人,具有持久的温度。

  信用,数字时代的文明契约。从远古的贝壳到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信用始终是人类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数字信用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技术赋予人性的新维度。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2数字重新定义信用 沈君全2025-07-14 2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