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新、要素配置与产业升级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推动。
为推动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近期广州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广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构建高技能人才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规划。
优化培养模式,夯实人才成长基础
深化产教融合是关键路径。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服务,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也至关重要。打破两者壁垒,建立沟通衔接的教育体系:鼓励普通高校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升入普通高校深造的机会,拓宽发展空间。
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培养方式是时代选择。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实践。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单一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兼顾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创新成果等的评价体系。对技术创新、解决生产难题等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破格晋升机会,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强技能竞赛与评价结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将竞赛成绩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挂钩。激励劳动者参与竞赛、提升技能,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推进评价标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技能人才国际流动频繁,需推进评价标准国际化。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方法,制定符合国情的国际化标准,提高人才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技能标准制定,推动评价标准与国际融合。
强化激励机制,释放人才创造潜能
建立与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匹配的薪酬体系。企业设立技能津贴、绩效奖金,为高级技师、首席技师设置高额技能津贴;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奖励。
设立多层次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对在技能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将高技能人才与其他领域高层次人才同等对待,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纳入各级政府人才表彰体系,提高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表彰体系。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多方协同。广州要以实施新政策为契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4GDDXXT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