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马骏、吴灿平、刘苏东
以“小民生”为支点,巧妙推动大实事落地惠民。
大朗镇全力以赴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在建设“绿美大朗”的过程中,坚持环境为先、产业为王,通过产城融合持续壮大镇域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8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超160亿元,从而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坚持民生为本,总计增加超1万个停车位和近1万个优质学位,让健康服务遍及每一个角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变,编织起大朗宜商宜业、宜居和美的生活图景,打造出更高水平的“产城人”共荣共生“大朗样板”。
绿美大朗 产城融合谱写发展新篇章
3年来,大朗凝聚多方合力,积极构建镇、村、企共建“百千万工程”的“三条路径”。今年3月19日,在大朗镇“百千万工程”部署推进会上,大朗镇与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助力大朗镇交通综合整治框架协议,巷头社区与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井头社区与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分别签署助力“百千万工程”框架协议。
坚持产业为王,大朗持续壮大镇域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在大朗这片热土上,大井头工业区地块(一期)工改工项目、水口富恒五金制品生产项目,求富路智孝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竹山朗星五金电子制品生产项目等多个“工改工”项目以及新马莲村总投资3.2亿元的东莞市湘阁里辣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食品生产和配送项目,均如火如荼地顺利推进。“大朗优选”品牌效应凸显,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达720亿元,荣获“世界毛织之都”称号,并成功获得国际毛纺大会承办资格,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大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8亿元,全国千强镇排名跃升至第24位,农村集体总资产超160亿元,位居全市第三。
坚持环境为先,大朗以“一园四路五站点”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步步有绿意,处处有美景,大朗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的凤山郊野公园便是这方面的生动体现,该公园成为全市绿美广东示范点,自此“绿美大朗”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坐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三个主题公园的镇,大朗也凭借实力入选广东省首批森林城镇。大朗还打造了“都市绿肺”——大朗中心公园,设计上巧妙融合生态发展与都市活力,有效提升了中心商贸区的生态环境品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站上新起点,大朗推进美丽圩镇建设项目20个,完成中子源路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屏山城中村改造项目也于6月20日举行了首批集中签约仪式,从而为打造“宜居宜业”新屏山按下“加速键”。大朗重点推进“一园四路五站点”建设,正谋深谋细打造凤山郊野公园二期,精心打造4条门户道路和5个轨道交通站点,力争培育8个省级典型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
此外,大朗坚持文旅引领,以篮球赛事、“荔枝红了”佳果游园荟等为支点,持续提升“百千万工程”的群众获得感和城市知名度。
和美大朗 让民生服务遍及每一个角落
“小民生,大实事”。大朗坚持民生为本,打造更高水平的“产城人”共荣共生大朗样板。
如何让居民与商户停车更加方便?大朗巷头毛织一街作为连接毛织西路和富华北路的重要通道,其周边毛织企业密集,不仅车流量大而且停车需求也很大,到底该怎样破局?
大朗巷头社区毛织一街停车楼项目及时启动建设,并计划对毛织西路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高品质毛织时尚街,改造内容包括路面升级、广告牌改造、建筑立面美化等,从而推动产业环境与人居环境“双提升”。稳步推进建设的还有黎贝岭村贝华停车楼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华为片区停车压力,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入驻。3年来,大朗已建成“一村一停车场”项目86个,新增停车位超1万个;大朗镇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新增学位近万个。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心、家属放心?作为广东省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单位,大朗医院神经外科“免陪照护病房”于今年6月1日正式启动,照护费用比传统模式更节省,这一模式得到了患者家属一致好评。大朗还开展“红纽带·健康桥·助力百千万工程”健康快车进社区活动,为大家提供免费诊疗、健康咨询、疾病筛查和用药指导等服务。这一活动将覆盖全镇各村(社区),紧密对接居民需求,让健康服务的“车轮”驶遍大朗的每一个角落。
在呵护民众健康的同时,大朗又创新推出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今年暑期场馆设施齐备、硬件条件较好的大朗中心小学、实验小学等9所学校,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学生依据就近原则可跨镇跨校参加,暑期“迁徙”到该市的“小候鸟”亦可享受这一托管服务,从而为家长切实解决暑假孩子看护等后顾之忧。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