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咚……”6月27日下午,广东省博物馆3楼展厅里,鼓声一阵接一阵。
这是当日开幕的“一起玩:藏在博物馆里的玩具”展览现场,展厅里摆着的小鼓,成了孩子们快乐的玩具。展览展出童玩、童用藏品240余套。从音、形、窍、弈、娱不同角度呈现历史发展下多元的玩具风貌,它们跨越时空,唤醒观众童年记忆,共同讲述着关于人类启智之旅的奇妙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粤博宣
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体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中安排了众多互动展项。孩子们在展厅地面上设计的巨大棋盘里开心地玩耍。不少观众看到展柜中的展品发出惊叹:“这个!不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吗?”
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文介绍,展览展出音响、塑形、巧动、弈棋、游戏等不同类型民族民俗玩具,“这也是小孩子成长过程的体现,从听到看,学会逻辑推理,学着与他人相处,理解人生,乐活每一天。”此外,展览也展出了不少承载代际之间爱与希望的藏品。
展览的开篇,是形式多样的哨子。据介绍,哨子在人类文明的童年便已经被创造出来,在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能发现它小巧、不惹眼的身影。古人曾在狩猎中用它模仿鸟、鹿等动物的叫声,或在游牧时召唤牛、羊。在闲暇时,口哨变身或发展为乐器,在旷野中发出呼啸。哨的材质多样,有泥、陶、铜、竹、木、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哨子已经告别了捕猎、召唤、祭祀、辟邪等用途,造型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在今天的民俗庙会上,我们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民间百姓称它们为“泥叫叫”“叫叫”“娃娃哨”等,作为玩具售卖。
展览中的八音盒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其中一款瑞士风琴交响乐音乐盒,出自瑞士Karrer大师之手,可演奏6支乐曲。八音盒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早期能发出声音的组钟,到造价不菲供欧洲贵族玩乐的奢侈品,再到普及性颇强的儿童玩具,音乐盒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钟表工艺、音乐播放产品的发展相伴,它的身形也一路从硕大笨重逐渐变化为小巧精致。据介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自主产权的八音盒产品。
一套“茶马古道”仿佛小巧的儿童知识读物
展览中展示了众多的民族传统玩具。云南白族的布艺玩具中,有很多以“马”为主题。其中一套“茶马古道”玩具,反映了“马帮文化”的内容,仿佛是一套小巧的儿童知识读物。白族十二生肖儿童玩具车用木头刻好模型成骨架,多层纸外糊成型固定在木块底座上,再涂以红、黄、绿等绚丽夺目的彩绘图案,有的在木板底座上安装四个车轮,可滑行,童趣十足。白族点水鸟木玩具模仿自然界中点水雀的形态与动作,用小木头做成头、身、尾三段活动体,利用竹片弯曲产生的弹力让“鸟雀”动起来,是当地节庆时节“娃娃街”上常见的玩具。
玩具展里怎么少得了“广州制造”?在晚清的广州,不少精美的外销游戏套盒为海外订购,甚至有专门的家族徽章。这些来自中国的盒子装饰着中国风情的庭院、人物,有些是为了方便装扑克牌和筹码,有些游戏盒里有七巧板、九连环、中国梯、皇家秤等各种益智玩具。
在展览现场才发现,原来与大家日常相伴的各种棋类,也可以玩出许多花样,展现许多巧思。围鹿棋是达斡尔族中非常流行的一项传统智力竞技游戏。它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游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孩子们的策略思维、耐性以及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展览中还展出了玩具火车、儿童打字机、拍画等工业玩具,“小黄鸭”也在展览中亮相。它们曾伴着许多城市里的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