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8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广州文化集团联合出品的杂技舞剧《化·蝶》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2025年巡演的收官演出。
作为2025广州艺术季展演剧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惠民场演出,《化·蝶》不仅展现了岭南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更以“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为迎接十五运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为广州的文化体育盛事注入新的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创新演绎东方美学 突破传统杂技“险与难”
《化·蝶》由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作,以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为蓝本,融合庄周化蝶的哲学意象与蝴蝶破茧的生命历程,通过杂技、舞蹈、戏剧、魔术及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构建起兼具国际审美高度与东方文化底蕴的舞台艺术体系。
剧中《闺念》一幕以毛笔与手技结合的创意编排,既展现传统文化意象,又赋予杂技诗意表达;《情生》中空竹的灵动飞旋,将“蝶群穿花”的意境化为具象的视觉盛宴。这种对传统杂技“险与难”的突破,使其从技艺展示升华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作为两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剧作,《化·蝶》自首演以来屡获殊荣,收获“文华表演奖”“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重磅奖项。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化·蝶》以‘杂技舞剧’形式重构经典,不仅是岭南文化基因的现代诠释,更是广州文艺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
传承“肩上芭蕾”技艺
只为在你肩头片刻停留
作为“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魏葆华的得意门生,“肩上芭蕾”新生代传承人,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李梦楠、王晨曦在此次巡演中担纲领衔主演,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与高难度技巧的完美融合,将“生死相随,皆缘和你永远徘徊缠绵;旷世蝶恋,只为在你肩头片刻停留”的艺术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肩上芭蕾”这一中国原创杂技流派的代际传承,不仅延续了“足尖立于肩头”的惊世之美,更以年轻一代的创新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梦楠透露,自己跟随吴正丹、魏葆华学习已经超过15年,“我是学芭蕾舞出身的,后来才开始练习杂技。在我心里,吴正丹和魏葆华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芭蕾明星,所以我在小时候就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追随着二位老师来到广州,学习‘肩上芭蕾’。”
作为“肩上芭蕾”新生代传承人,李梦楠认为,“肩上芭蕾”让观众们既可以感受到芭蕾的美,又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杂技的“险与难”。谈到多年练习的感受,她笑说:“我觉得杂技不同于芭蕾,它是需要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的——毕竟芭蕾是用脚在地上跳,而‘肩上芭蕾’是要站在肩膀上和头上去跳芭蕾。”在演绎《化·蝶》里祝英台这个角色的时候,李梦楠说自己会更投入情感,“我会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角色里面,也不会有什么害怕的情绪。希望可以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广州观众面前。”
文旅融合新路径
主演签售、古风卷轴打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据悉,自2021年首演以来,《化·蝶》已完成四轮全国巡演,累计开展100多场演出。今年5月14日—21日,该剧还作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5文化润疆活动”重点剧目,在新疆多地演出。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近年来通过“文艺精品工程”“岭南文化走出去”等举措,推动文艺与文旅深度融合。杂技舞剧《化·蝶》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通过全国巡演激活了文旅市场,在广州收官场更以“主演签售会”“古风卷轴打卡装置”等环节,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助力广州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