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也全力推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这关键进程中,金融如何发挥“活水”作用,精准赋能产业发展?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近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表示,在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过程中,金融企业需构建“耐心资本”体系、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发展供应链融资,更主动作为把握发展契机。黄新飞提出一系列建议:弱化对科技企业净利润的硬性考核指标,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分层评估机制;推动广东省QFLP试点规模扩容;制定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补助政策;积极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试点;积极发展湾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从多方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
广东金融支撑产业 多元化融资渠道与创新引领并举
广州日报: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金融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哪些突出的亮点举措?
黄新飞:广东金融通过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服务体系,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与战略引领双重作用。一方面,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广东省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网络,重点强化对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实施金融资源精准配置,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性引导与市场化调节相结合,推动资本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利用差异化金融服务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同时,深化金融科技融合创新,赋能产业数智化转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等制度创新,广东率先构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得性,还通过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应用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服务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如广州设立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带动形成若干聚焦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新材料等产业的子基金,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广州开发区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评估与担保机制,提升无形资产融资的可得性;在绿色保险方面推出全国首个“碳关税保险”产品、电化学储能保险等创新实践,在绿色债券方面发行全国首单气候友好型企业碳中和绿色公司债等,这些措施都可圈可点,不少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实践。
实现产融双向奔赴 金融可更主动作为
广州日报:当前广东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加速推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遇难得。金融企业应如何把握契机,实现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黄新飞:在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中,金融企业需要主动作为把握发展契机。
首先是要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构建“耐心资本”体系。针对“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风险投资母基金等,并建立长期资本管理模式,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配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融资等金融工具,打造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耐心资本”。
其次,深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支持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分层次服务“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推出设备更新专项贷款,通过智能工厂REITs融资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依托绿色债券承销体系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另外,助力产业链韧性提升,发展供应链融资。针对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强链补链需求,搭建覆盖重点园区的产融对接平台,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升产业链整体流动性。
广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金融如何与港澳联动,支持跨境产业链布局?
黄新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广东金融关键在于三方面协同。一是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重点推进粤港澳股权交易市场互联、跨境ETF互通及绿色债券跨境互认的机制建设,完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二是构建跨境产业投融资体系,设立粤港澳联合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跨境服务专营机构;三是推动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在外汇政策框架下,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向港澳企业延伸,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同。
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新体系 破局痛点与改革供给
广州日报:在赋能产业体系建设中,广东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难点痛点和风险,破局的关键在哪?
黄新飞:首先广东金融体系确实面临着难点痛点,主要包括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结构失衡,传统金融工具与新兴产业在风险偏好、抵押方式、期限结构等维度存在结构性错配;其次,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精准度欠缺。数据资产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覆盖率仍显不足,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与授信决策机制因细分产业研究深度不足,导致服务精准度有待提升。
破局与防范风险的核心,在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金融供给,并夯实长效的安全稳定机制。
具体路径上,一是深度匹配现代产业融资需求,优化信贷结构以适应产业周期,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容忍度。二是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提升服务精准性。要全面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在产业园区增设科技支行、制造业金融中心,并配备懂金融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精准服务。三是着力打破跨境金融制度壁垒,强化风险管控。需要构建粤港澳数据跨境流动标准化体系,积极发展湾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AI风控等技术在跨境金融中的应用,以提升跨境风险管控能力。
广州日报: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您对广东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支持体系还有哪些建议?
黄新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多维度发力。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设计至关重要。要匹配未来科技产业“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弱化对科技企业净利润的硬性考核,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分层评估机制,制定差异化的IPO准入标准。建议推动深交所设立“未来产业板”,重点扶持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企业。
构建全生命周期直接融资支持体系同样关键。强化私募股权基金在科技企业早期培育的作用,推动广东省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规模扩容,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引导基金专项扶持初创科技企业。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机制也不可或缺。建议制定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补助政策,对研发投入占比达标的科技企业IPO项目提供贴息;鼓励开发针对企业研发活动的专属保险产品;建立关键技术指标落后国际标准企业的强制退市机制。
要加强区域金融协作。构建基于“产业数字地图”与“供应链金融中枢”的双平台体系,链接湾区资本与县域特色产业,系统引导风险投资基金、“跨境理财通”资金精准注入县域产业集群。创新粤东西北地区“飞地金融”发展模式,重点支持县域产业升级、绿色农业及生态旅游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