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1:把美学落到“百千万工程”实地实处
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厅内,一件特殊展品吸引了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党委书记等专程前来观展。该展品源于广州美术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带领研究生为泰美镇设计的村标系统——依托省科技厅“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和院长共同进行了深度导览,项目师生亦同步进行作品演示讲解,是此次美院科技助农的优秀实践案例。
现场展出的毕业作品相较常规美术院校创作,并非聚焦学生自我审美表达,而是深度扎根当地乡情乡风。展区内特别设置工作营互动展墙,完整呈现从镇域航拍测绘、村民需求座谈到设计手稿推敲的全流程记录。泰美镇负责人观展时感触颇深:“这些作品精准呈现了我们镇村的特色风貌与物产资源,比如将东江水波纹抽象为视觉母题,把当地特产转化为导视牌造型语言,真切感受到广美师生与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倾力投入。这些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村标系统、视觉设计和公共装置,将落地于村口、绿道、乡间……我们切实体会到科技助农带来的乡村蝶变:村民居住环境优化、公共空间升级、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对家乡认同感增强,城市居民也更愿意赴乡村度假消费。”
亮点2:从广州出发 数媒技术与本土文化深度共生
广美本科毕业作品展上,信息与空间教研中心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基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开展创新设计研究与人才培养。本次毕业作品展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重点阐释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发祥地之一的历史遗产与多元价值。教学团队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海事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展深度合作,采取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带来“看见海丝路——重拾文化遗产”主题毕业作品展。教学团队运用“生态博物馆+”理念,以海丝贸易历史、航线演变、遗址遗迹等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介手段和数字技术探索文化传播策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信息与空间教研中心主任曹国媛介绍了该学院毕业展的整体面貌与教学改革,并且提到了该专业学生跨行业就业的优势。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李晓媛博士则向记者介绍了其中作品:《三间寻蕃记》寻求如何以现实、虚拟、媒介构建兼具历史与创新的第三空间——掌上博物馆。唐代广州蕃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多元信仰在此交融,形成“万国衣冠汇岭南”的贸易盛景。千年变迁中,蕃坊并未消逝,而是与本土文化深度共生。本设计以一个年轻商人的故事为线索,结合现实景象、虚拟元素、交互媒介,再现唐宋蕃坊贸易的繁华,揭示广州“中西合璧”的基因源头。
亮点3:先锋户外交互剧场诠释人·机·AI的共生态度
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一场由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户外互动剧场在校园的中心草坪里展开,与往届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创意、展现形式,惊艳了在场的师生和观众。2025研究生毕业季“CO-EVO”智能体互动剧场的活动融合前沿科技与舞台艺术,以“人机共生”为主题的高校剧场式毕业展演,极具创新性与话题价值。剧场的核心亮点围绕着以“智能体”(AI Agent)为创作主体,探索人工智能在戏剧叙事、动态舞美、实时交互中的艺术表达,呈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互动剧场由广美研究生及老师联合创作,展现Z世代对技术伦理、虚拟身份、人机关系的艺术思考。互动剧场运用生成式视觉算法、实时动作捕捉、沉浸式声场系统等新技术,打造“可进化”的舞台场景,实现观众与表演者的即时互动,无论是技术突破性还是艺术先锋性都是可圈可点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